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6/26页)

傅翔心中奔放的思潮渐渐平息下来,他缓缓走回,大师父佛堂里人早已散去,前堂只有应能和尚还在念经。傅翔看看天边日已偏西,不知不觉间已过了大半天。他走向第三间佛堂,推开门便对完颜道长道:“道长,我想通了。我差的那‘一点点’就是要新创一套剑法……”

完颜道长睁大了双眼,惊喜地问道:“一套剑法?”

傅翔道:“一套剑法,一套‘王道剑’!”

绍兴古城在春秋时代已经具有国都的格局,全城有数十河道、数百石桥,街市临河,屋舍傍水,风光无限优美。城南的会稽山起伏蜿蜒,为这座古老的水城在湖光之外更添山色。

时序已入腊月,会稽山腰有一座不大不小的道观,观门横木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东玄观”三个大字。这时天色向晚,寒风凛冽,虽是江南之地,在此腊月的山上仍然寒气逼人。观前四棵古柏虽然枝叶有些稀疏,但是树干参天,粗枝虬盘有如龙蛇飞舞,气势极为惊人。这时树下石桌边围了四人,一个老者、一个英俊中年坐在石凳上,一个劲装汉子和一个青年后生站在一旁谈话。他们正是从浦江来的方冀、章逸、于安江及着了男装的郑芫。

观门开处,一个少年道童出来行礼道:“咱们道长请四位入观奉茶,外面愈晚愈冷啊。”那劲装汉子抱拳道:“谢小道长,咱们舍不得这山景,看一会便入观来打扰。”道童道:“施主不用客气,岁末时这里客人少,每一位都是贵客。”于安江一面道:“好说,好说。”一面暗忖:“腊月是淡月,幸好俺一到先施了二十两香油钱,便是贵客了。”

方冀对章逸道:“这道观位处进入会稽山胜景的要冲之地,如果老夫记得不错,主持此观的老道长似与武当山有很深的渊源。咱们约在这里见面,除了地点好,必要时咱们亮出和武当的交情,此观必然格外给予方便,这也是一层考量。”

章逸笑道:“军师考量缜密,天下第一。”方冀望着山下的暮云汹涌,口中忽然冒出两个字:“老了。”原以为是句戏言,章逸却是悚然而惊,因为在寒风夕照之中,他忽然发觉方冀真的老了。与五年前,分离十余年后第一次重逢时相比较,方冀不仅是神情老了,形貌也老了不少。

落日一沉下,山中立刻暗了下来,寒风里忽然飘来几片细细的冰凉,不知是霜片还是雪花,一轮苍白的月儿在天边亮起。郑芫望着上山的小路空无一人,低声道:“今日不会有人赶到了。”

方冀起身抖了抖衣袖,曼声吟道:“寒山月色苦,凛冽照青霾;古道寂无声,只为人未来。”

道观点亮了几盏灯,小道童再次出来,催客人入内奉茶进斋。于安江道:“夜临了,咱们入内吧。”四个人随小道童走进了东玄观。

斋饭已上桌,道观的老道长出来相陪,方冀和他寒暄过了便话起家常。老道长很客气地问道:“四位施主岁末天寒来小观施舍,好生感激。敢问四位来会稽山是何贵干?”方冀道:“咱们四人约了几位朋友在此相会,相约的时间便是腊月中,是老朽选了贵观这里做为一个定点,一则贵观位处入山要冲,二则咱们几人多与武当山五位道长有旧,听说老道长和武当有渊源啊?”那老道听了大喜,哈哈笑道:“老道自幼在武当山长大,三十岁才出山云游传道,武当天虚道长那时还是个小孩子呢。老道以茶代酒,欢迎四位施主,大家都是自己人啦。”

自己人的待遇自然不同,当夜小小的道观开了四间双人房给四人住。郑芫暗叫“好险”,不然她只好和方师父共一间房了。

睡到午夜,道观里愈来愈冷,郑芫索性起来打坐运功,只一个周天,全身便暖洋洋地舒服无比。她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股温和而深厚的内力在经络穴脉之间运行,白天的疲累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