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4/26页)

最后,廖魁替两人带话:徐皇后托徐都督转告,问候“乌大夫”;世驹则带话给大师父,他的主录僧溥洽保住了僧录司的右善世之位。

廖魁报告完了,陆镇和于安江带他去浦江最好的馆子吃顿大菜做为慰劳。

廖魁离去后,章逸对方冀道:“第三个消息确实来自徐皇后,外人绝对无从得知朱棣和他妹夫之间的私下对话。”方冀点头道:“不错,看来徐辉祖刻意教廖魁带这个消息给咱们,便是让咱们相信这条线确实可以直达徐皇后。这对咱们太重要了,这徐辉祖是个明白人呀。”章逸笑道:“军师说笑话了,建文朝廷里依我看第一明白人就是徐辉祖了。看来阿茹娜还是有眼光,徐皇后确是个识大体、慈悲为怀的好人。”

他话声才了,在内室的阿茹娜走了出来,面带微笑道:“芫儿和我设计让廖魁带到南京给徐都督的信息,一是大师父去了南方,地点不能讲。二是大师父身边已有最坚强的防护。第三个是蒙古大夫问候徐皇后。我们要问的是朱棣停止杀人了吗?朱棣追捕建文有结果吗?京师有别的大事吗?看来廖魁这一趟任务的结果接近完美。这条线的确通到了上面,因为南京没有人知道蒙古大夫是乌大夫,除了徐皇后本人。”

在这同时,郑洽、傅翔和郑芫正在佛堂的内室里陪应文和尚说话。应文虽然已经住进来一段时间了,但不便四处走动,也从未下过万松岭。郑芫觉得他一定闷得厉害,便将每日所见说给应文听。这时郑芫正在述说这郑义门的各种规矩和活动,说到这几日见到的渔人、樵夫、书院,还有统销蚕丝、小额贷款、照顾病老……说得又快又生动,重点抓得十分精准,寥寥数语便把一件复杂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郑芫最强的专长。应文和尚听得赏心悦“耳”,频频含笑点头。

等郑芫说完,郑洽补充道:“所有这些措施,在郑义门已经行之两百多年,所需费用全部取之于族人,用之于族人,没有一分一两来自衙门拨银。两百多年来,族人交租纳粮从不后人。”

应文叹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书室有鸿儒,童子无白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圣人治世,竟在此村庄中得见之,此为王道之始也!”

郑洽听了感动得双目噙泪,忽然双膝落地,颤声道:“郑洽出生于郑义门中,幼承祖训,饱读圣人之书,目睹我郑义门从南宋以降历九世之王道在此村中行之不衰,便思如何以此为本,襄助……大师父……将王道行于全国,岂料……岂料……”他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

应文挥手要他冷静下来,道:“郑义门除了孝义传家,更难得的是九世族人如一家,千人共同遵守祖训,是以圣人教化昌于此,王道之治行于斯。难怪太祖要钦赐‘江南第一家’,以我看来该是‘天下第一家’。听芫儿方才所述,这其中有一最重要的关键,乃在于郑义门的诸多作为皆恪守一个原则:生生不息!凡事要长久,不只这一代好,要世世代代都能好,这才是孟夫子心目中的王道之始也。”

傅翔听了,心中砰然而动,紧接着问道:“大师父,这王道之治从孟老夫子之时便说得清楚了,何以千年以来历朝历代,每个皇帝都说以圣教治天下,王道之治却从来未见大行于世,反倒是在郑义门中让咱们见着了,这是何故?”

郑洽想要说话,应文已经接口道:“傅施主问得好啊,这问题的答案十分复杂,却也十分简单。古之圣人早就说过,霸道可逞一时之盛,却难长久,若要盛景可长可久,须得实行王道。可是千年来谈王道者并无实权实力,只落得空谈而已,这其中有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