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新锦衣卫(第6/26页)

徐辉祖暗自叹一口气,忖道:“大明各地的驻军纪律及战力都在衰退之中,与洪武初年实有天壤之别。军中浮报人头,各级吃空缺之事已逐渐普遍,原本趁兵部换人时好好查清楚一番,最是好时机。我已提了个头,可惜皇帝又轻轻放过,倒让我白白得罪了齐泰。”

齐泰回答建文道:“以边防军务所需,宁王和燕王手下的兵力过多了。太祖时曾有令,藩王自拥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边境有大事时,朝廷另派大军处理。如今宁王和燕王的兵力早已达八九万之谱,而且都还在继续募练新军。臣以为,应敕令两位王爷缩小其自拥兵力。”

黄子澄道:“削减两位王爷的兵力,便等于正式宣布削藩,要有万全的准备方可为之。”

徐辉祖觉得此时不能不表态了,便站起身来行礼道:“启奏皇上,兵者凶也。以臣所知,宁王及燕王虽拥重兵镇北,并无对朝廷有不敬或不轨之事。今皇上初登大位,新政各端待举,臣以为不宜于此时冒兴兵之险骤然削藩,尚请皇上三思。”

建文听了,面上并无表情,只点了点头,便转向方孝孺问道:“孝孺,你意如何?”方孝孺道:“臣以为徐都督言之有理,此时确应致力于推行陛下的仁政,待皇上德泽被于天下苍生,万民同声感恩时,藩王拥戴而惟恐不及,焉能不服?何况北疆仍有瓦剌、鞑靼虎视耽耽,镇北诸王拥有若干兵力亦属必要。不妨由朝廷重申洪武祖训,规定各王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上限,然后由兵部派员奉旨查核,也胜过冒兴兵的凶险强行削藩。”

徐辉祖见机不可失,连忙补一句道:“方学士所奏极是,便直属朝廷的兵马数目也顺便一次查清,则全国各方兵马实力,皆在朝廷掌握中矣。”

这回建文倒是听进去了,便道:“就准方学士及徐都督所奏。削藩之事确须谋定而后动,兵部要做好万全准备。”齐泰原本听了方孝孺之言便想争辩,听了徐辉祖补上的几句话更是不悦,但听建文如此裁示,便不再言语。

徐辉祖捏了一把冷汗,到此时才略为放心,暗道:“方孝孺文章学问冠天下,到底有见识,今日若不是他的一番话,削藩之举就成定局。听齐泰的口气,妹夫朱棣必是头一号目标……”但他继而一想,皇上可没有打消削藩的念头,只说“削藩之事确须谋定而后动”,又叫兵部做好准备,看来齐泰这厮也是投皇帝所好,削藩之举恐怕迟早还是免不了。想到这里,徐辉祖又有些沮丧:“唉,这事也只好能拖一天就拖一天,除此以外,焉有其他妙策?”

建文又问了一些耿炳文和李景隆练兵的情形,齐泰一一答了。建文道:“上个月命张昺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任北平都指挥使,燕王接令后有没有奏本回来?”黄子澄道:“算时间,燕京来的奏本应该就在这一两日内到达。皇上也可以先看看燕王对朝廷此举的反应,下一步如何进行亦可一并参酌。”建文称善,便辞退众卿,由太监侍候回后宫去,众人跪送。

皇上走后,黄子澄第一个离去,他一面步出皇宫,一面暗中思忖:“孝孺颇不简单,方才那一番话,前一半十足是他一贯的书生之见,治国须以仁德为先,这也就罢了,后一半他把太祖洪武的祖训搬出来,既压住了齐泰,又让皇上容易接受,也算是一种打圆场吧。更何况就谋略而言,目前也确该如此,才是稳重之上策。孝孺名满天下,倒也不仅是文章学问哩。”

锺山南麓灵谷寺后的一片草坪上,一个老和尚背负着双袖,凝神看一个少女练剑。那少女的剑招朴实无华,却一招一式都带着一股后势及潜力无穷的厚重之感,剑尖所指,剑身所划,配合着身形及脚步,无一不恰到好处,攻中自然有守,守势却随时转换成致命杀手。这正是达摩剑的精髓,少女掌握之精准,施展之火候都已达炉火纯青。老和尚看她练到最后三式时,大喝一声:“芫儿,凝劲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