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郑家好酒(第4/17页)

郑洽合十施礼,道:“大师请了,敝人郑洽,乃是浦江的考生,前来京城参加会试,巧遇这位小朋友,原来是大师的高徒。”

那和尚正是洁庵禅师,他合十回礼道:“郑施主请了,贫僧洁庵,驻脚锺山灵谷寺。”

郑娘子忙着介绍:“师父您看有多巧,这位郑相公来自浦江‘郑义门’,是夫家的小同乡。他昨晚才来到京城,尚未寻到落脚处。”

洁庵道:“满街都是赶考书生,秦淮河两岸的客舍青楼全住满了,郑施主只怕要另想法子了。”

郑洽道:“久闻灵谷寺环境幽美,未知能否借一间小屋,供敝人暂住十余日,只是闭门读书,绝不敢打扰师父们清修,一切费用敝人照付。”

洁庵禅师笑道:“原来要施主另想法子,施主想到灵谷寺来了。不瞒施主,贫僧在灵谷寺只是挂单,这事须得寺里管事的同意方可,不过贫僧瞧那寺里为远来香客投宿而设的厢房倒有一些空房,施主若有意,便随贫僧去寺里投宿便了。”

郑洽闻言大喜,连声道谢。这时店外走进一个年轻小伙子,进店就大声喊道:“大娘,芫儿,咱回来了。”郑娘子在厨房里回答:“阿宽,快来把师父的面点端出去。”郑洽知道这“阿宽”便是郑芫先前所说的伙计了。

郑娘子特别煮了一大碗香菇金针素面,另外炒了碗青菜,还切了一盘素卤味,阿宽使个木盘端了出来,可以看出大娘对芫儿师父的巴结。

洁庵一面用面一面赞好,吃完面又吃菜,笑道:“照说出家人不贪口欲,粗茶淡饭最合本分,但郑娘子招待贫僧这一餐确实美味可口,罪过呵罪过。”

郑洽见他说得有趣,忍不住插口道:“粗茶淡饭固合本分,大娘的面菜却合本性。”

洁庵一听大为赞赏,连声道:“有意思,你这个读书人倒有些意思,会试必定高中。叨扰郑家娘子,贫僧这就告辞了。咱们牵着小毛驴一路走,到灵谷寺也要天晚了。”

他两手提书袋,驮在小毛驴“黑毛”背上,牵着芫儿开步就走。郑洽忙付账告别,跟了出去。郑家娘子道:“乡亲好好准备功课,开闱时再来小店歇脚。”

灵谷寺座落于南京城外锺山上,原为南北朝梁代兴建,唐朝时名为“宝公禅院”,明初改称“蒋山寺”,十多年前因朱元璋看中了庙址是块风水宝地,便把蒋山寺迁移到山之南麓,原址做为修建自己陵墓之用。或许朱元璋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亲自为新寺赐名“灵谷寺”,并拨巨款重新兴建,其规模宏大,犹胜当年蒋山寺。

洁庵禅师虽是客居灵谷寺,但因他佛法高深,灵谷寺自方丈以下,皆对他十分敬重。郑洽随洁庵来投宿,寺中管事的知客僧立刻带他住入一间窗户对着松林的小客房,房钱随缘,不管饭,茶水供应。

郑洽略事梳洗,先好好睡了一觉,醒过来已是深夜。他起床点烛夜读,藉作半篇八股文,一笔一画练了两页蝇头小楷,自觉一笔赵字体楷书写的得心应手,不禁停笔自己欣赏一番。推窗望月时,只见松林浴在月色之下,向光的枝叶固然姿态格外动人,背光的枝干在阴暗中有如浓墨勾勒,更显得苍劲有力。

郑洽忍不住推门走到屋外,只见松林边一条小径,在月光下蜿蜒通入林子里,林影在地,幽静得诱人想要走入一探。于是沿着小径走进松林,月光点点洒在地上,走了约有一里路,似乎来到这片松林的尽头,忽然被一个意想不到的景象惊住了。

只见松林外一坪草地,坪中一老一小两个人正在练拳,再仔细一看,正是那洁庵禅师和小朋友芫儿。洁庵禅师在月光下打一套少林拳,简单的几个动作,在他信步走位、信手出拳下,居然虎虎生风,展现出一种凝如山、动如河的气势。只见他收招之式,单脚撩起,身躯前弓,两臂展开如翅,双掌顾盼生姿,全身上下似乎无一处不在对望相顾,既灵且重,那姿态漂亮之极,却又力透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