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父子难相道

陈风崇此刻心乱如麻。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抱定一种“天父地母,生我养我”的观念,从不关心自己生身父母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如今可好,只当自己是寻常孤儿一般。也是长生老人门下都是一众孤儿,众人都不提自己生父生母,隐隐抱有怨恨,众人思想一致,自然也就互相影响,潜移默化,将这个观念深深地关注进了陈风崇的内心。

如今从长生老人那边得到了自己生父的消息,陈风崇这才知道自己却是与众人不同,并非为生父故意抛弃,而是形势所逼,将他托付于长生老人。然而即便如此,陈风崇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陈同光还是抱有无尽怨恨。他性格洒脱不羁,对一应的军国大事十分看不上眼,虽也时时留意,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一众门人,并非对其有心。陈同光为一众百姓计,害的自己一家家破人亡,刺配流放,陈风崇虽然本心尊敬佩服,但真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要是这陈同光不是陈风崇的生父,单凭他为西宁百姓做出的牺牲,也就值得陈风崇推崇一生,必要时为其舍生取义也是可以;可是这陈同光却是自己的父亲,叫陈风崇十分纠结。他这些年兽长生老人收养照顾,倒不曾受了什么委屈,比之被卖入教坊多年的师姐清平夫人还是幸运了不少。但是归根到底,没有父母的孤儿还是与寻常孩童不同,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还是左右了陈风崇的想法,叫他半生飘零。绝不会起了一丝一毫成家的念头,却是逃避自己内心对家庭的渴望,映射了对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憎恨。

孙向景劝陈风崇的几句话,其中最打动他的就是那一句“或许当年我爹娘能遇上你爹,我就不会被丢掉了”。陈风崇厌恶陈同光死节,怨恨其酸腐抛弃妻儿,但还是为师弟这句话动容,也是想当年西宁百姓因着陈同光的善举和牺牲改变了命运,使得多少儿童免于下锅被煮作烂肉,也避免了西宁城孤儿遍地的惨状。

从现实情况来说,陈同光的行为导致了陈风崇小半辈子的心结,叫他过了二十多年无父无母的日子,却也将无数的父母还给了西宁的孩童,避免了成百上千孤儿的产生。

不过道理是道理,想法是想法。人的思想自虚无中产生,受周围环境影响,累积数十年经验,才形成独立不同的人品性格,却是很难在一时之间扭转。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对一件事情的刻板印象绝不是短短数日,三言两语之间就能改变的。

但是陈同光毕竟是陈风崇的生身父亲,又是有功的大德之臣,如今复出前往西宁,在长生老人和陈风崇的眼中都是落入了庞吉的政治陷阱。于情于理,陈风崇都不能坐视不管。他现在还是不愿意承认陈同光是他的父亲,只称呼作“他”,内心还在纠结,但已经觉得前往拯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不单是说对局势的判断,也是表明了人对自身情感看不透的困境。

庞吉太师此番进言启用陈同光,一来是因为他的得意门生莫之代遇到了和陈同光当年相似的情况,需要由着他自己推翻当年的案子,才不会在之后对莫之代的处理之中听见“想当年那陈同光……”之类的话语,更加能保住莫之代的身家性命;二来也是他老谋深算,虽然重新启用了陈同光,却又将他送回了原本的驻地西宁,如今西宁战事吃紧,只要后方的庞太师和莫之代等人稍微用些手段,倒也能叫他立功不成,反而有罪,也是打压政敌,消解困境于无形之中。

陈同光自己未尝不知道如今的情况,然而他是一个可以死节的忠臣,一生也只为这朝廷的江山社稷考虑,当年可以放弃自己的官位被刺配流放,随后又可以拒绝长生老人的救援而保全名节,身处流放地时还不忘求取邸报观看,时刻关心国事。如今一朝被重新启用,一把老骨头又有了为朝廷尽力的机会,虽然知道可能危急重重,他却还是无法舍弃这个期待了二十年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庞太师设计的火坑中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