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唐王感恩认圣祖 玄奘惊梦思谒佛(第3/7页)

这日晚,玄奘在禅房惊梦,出了一身冷汗便起身去叩帅父门扉。师父已睡下,初佯睡不理,那玄奘不屈不挠,把门敲得山响。法常无奈何,没好气开了门,怪而诘之。玄奘眼泪汪汪道:“弟子适间做一噩梦:见亡母在地狱受种种酷刑,悲惨之状,不可言语。又呼弟子快去救她!——弟子尝几番听胡僧说过,西天佛祖处有大乘妙典,可超脱众生,度化冤魂。因之恳求师父能发给度牒①,准弟子去西方面佛求经!”

法常道:“大乘经典,老僧早有耳闻,亦有胡僧来长安节译断章散篇流传。然自汉使迎佛入中土,皆以小乘为正宗,讲的是打坐面壁,乞食忍饥..

非此不能悟性得道。你既师我门,又心猿意马,得陇望蜀,托故说甚噩梦来哄老袖!”玄奘道:“弟子岂敢哄骗师父!所言句句是真..”再三恳求。

师父终不答应,慨然道:“昔有目连救母,却是修了几劫,有了大法力,方能破铁城入地狱寻母;又蒙佛陀指点,做盂兰盆会,使其母得脱一劫饿鬼之苦!——你才入法门几日,焉可这般好高骛远!”又劝道:“临渊羡鱼,不如迟而结网。还不快回房歇息,明日好有精神修持!”玄奘无奈,只好怏怏回僧房,一夜却不曾眠。

玄奘因师父不发度牒,不敢擅离,只好在寺中苦捱,待机行事。

一日来了位云游僧人,法号空如,言明要与法常论辩。原来法常秉持“心无”之说,常云:“无心千万物,万物未尝无。”这僧人却是“本无宗”,① 居士:佛教称在家修行的人为居士。

① 度牒——封建时代官府允许俗人出家的立件。僧侣游方时须携在身上,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方可被其他寺庙接纳。

开口便是“无在元比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两高僧在法堂上引经据典,各执其说,诘难对方。争辩了三日,不分胜负。约好来年再战。

过了几日,又远道来一高僧,与弟子携金灯与数面镜子人寺,拜会法常毕,便入法堂将镜子四面悬设,点燃金灯。只见镜中有镜,镜镜有灯,重重叠叠,交影复光,无穷无尽。这僧人指镜问法常道:“敢问长老,此谓有,抑或无?若有,取出来瞧瞧;若无,本无乎,心无乎?”那法常亦是善通之辈,噗地将灯吹灭。那僧人一愣,旋笑道:“那镜中仍有灯相!”法常道:

“那贫僧便砸了此灯!”客僧道:“砸它做甚——本非灯,金子也;本非金子,沙金也;本非沙金,灰尘也;本非灰尘,空空也!”法常阖目道:“老僧目不睹,心匪思,皆空虚。如之奈何!”两高僧唇枪舌剑,辩到日暮,吃了几盏茶,又秉烛夜战。不在活下。

玄奘自忖:“大乘之教,虽传东土为晚,然其慈航普渡法旨。令人无不心向往之。只可惜译篇散乱,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纷纭争论,僧人多自撷所需,格义成说,党同嫉异,与人争辩不休。倘能朝西方尽取三藏真经而归,一可正本清源,拨偏补阙,又可广览博取,汲取义理,宣化万民。使向善之士,尽得法筏;蒙冤魂灵,咸得超脱——母亲亦可解脱地狱之苦!这等大善之事,何不踊跃为之!”又想,“师父不允,不如求于朝廷!”

主意已定,玄奘即夤夜撰一奏文,备言己身西行取经之意愿,径投崇玄署①。署令阅后笑道:“阿弥陀佛,这后生家有何才何德,敢效法显②西行求法!”又叹一口气,心思道:“皇上将我家贬在儒教之后,正忙着给李老君修庙哩!老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休去烦他!”把玄奘奏文压下不禀。

玄奘在寺,度日如年,听僧官回复,却如泥牛入海,沓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