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傩(第3/4页)

平心而论,傩戏在表演技巧上实在乏善可陈。我曾经读到一些研究者写的论文,盛赞傩戏艺术高超,这显然是言过其实。试想,演者全非专业,平日皆是农民、工匠,匆促登台,腿脚生硬,也只能如此了。演者中有不少年轻人,估计是在国内外考察者来过之后,才走进傩仪队伍中来的。本来血气方刚、手脚灵便的他们,来学这般稚拙动作,看来更是牵强。

演至半夜,休息一阵,表演者们到祠堂边的小屋中吃“腰台”。“腰台”亦即夜宵,是村民对他们的犒赏。

屋中摆开三桌,每桌中间置一圆底锅,锅内全是白花花的肥肉片,厚厚一层油腻浮在上面。围着圆锅的是十只瓷烧杯,一小坛自酿烧酒已经开盖。

据说,吃完“腰台”,他们要演到天亮。从日落演到日出,谓之“两头红”,颇为吉利。

我已浑身乏困,陪不下去了,约着几位同行者,离开了村子。住地离这里很远,我们要走一程长长的山路。

翻过一个山坳,我们突然被一排火光围困。

又惊又惧,小心走到近前。拦径者一律山民打扮,举着松明火把,照着一条纸扎的龙。见到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是大幅度地舞动起来;我们不解其意,不知所措。

舞完一段,才有一位站出,用难懂的土音大声说道:“听说外来的客人到那个村子看傩去了,我们村也有,为什么不去?我们在这里等候多时!”

我们惶恐万分,只得柔声解释,说现在已是深更半夜,身体困乏,不能再去。山民认真打量着我们,最后终于提出条件,要我们站在这里,再看他们好好舞一回。

那好吧,我们静心观看。

在这漆黑的深夜,在这阒无人迹的山坳间,看着火把的翻滚,看着举火把的壮健的手和满脸亮闪闪的汗珠,实在是一番雄健的美景,我们由衷地鼓起掌来。

掌声方落,舞蹈也停,也不道“再见”,那火把,那纸龙,全都迤逦而去,顷刻消失在群兽般的山林中。

太像是梦,唯有鼻子还能嗅到刚刚燃过的松香味,信其为真。

我实在被这些梦困扰了,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全然超脱。

我对贵池傩事的考察报告,已经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报上,据说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不小的关注。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有一些更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只得常常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土俗文明和文本文明间,左支右绌,进退维谷。

勉强可以说几句的是:文化,是祖先对我们的远年设计,而设计方案则往往藏在书本之外、大山深处,而且大多已经步履踉跄、依稀模糊。

我们很难完全逃脱这种设计,但也有可能把这种设计改变。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必强求统一。然而,不管哪一种,大家都应该在听完校长和老师的教诲之后,多到野外的大地去走一走。

点评一:

把一次田野考察写得如此摇曳生姿,好生了得。本是生民表达与鬼神嬉戏的地方戏,作者却发现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的新意。在那个禁锢的年代,作者不便直言自己的观点,只能含蓄地提醒众人:多到野外的大地上走一走。(老愚)

点评二: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这是孔子的态度。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祭祀鬼神代表先民对自然的最初感知。如今,傩祭作为文化活化石为我们所认知。由远古庄严的仪式发展成后世的娱乐表演,傩舞似乎已然被注入狂欢的酒神精神。传统文化以改造的方式延续其现代生命。据说,傩舞不仅在安徽贵池,而且在江西南丰乡间同样大盛。(马策)

点评三:

《贵池傩》是在介绍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然而作者并没有作一般性的遗风介绍。文章揭开了傩的神秘面纱,写了两位校长对傩釆取的不同态度,也具体描写了傩戏演出时的情形。作者大胆联想、对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傩事,提醒我们如何看待科学、迷信及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