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七章 账目(第2/4页)

不过仔细一琢磨,杨一清便明白过来:“谢阁老名义上催促之厚回京,但其实却巴不得之厚留在江南,毕竟之厚在朝中影响实在太大,他不回朝堂便不会有大的纷争,所有朝事谢阁老都可一言而决。”

想到这里,杨一清道:“谢阁老,那该补多少过去才合适?”

谢迁漫不经心地道:“以前拖欠多少,就给他送多少,陛下不是交待过么?这件事陛下早有决断,因此不需要再作请示,他现在这份奏疏……便当没看到吧。”

说完,谢迁拿起沈溪的上奏,当着杨一清的面,直接丢到炭火旺盛的火盆里。

杨一清这一惊不老小。

有人居然敢把朝中大员给皇帝的上奏直接烧毁,还是堂堂首辅大臣这么做,而上奏者更是朝中影响力巨大的沈溪,这不是公然挑战皇帝的权威是什么?

杨一清面对此等情况却不敢多言语,对他来说眼前所见实在太过震撼,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谢迁道:“他所求老夫满足他,不想他惹事生非,他应该理解才对……希望他不会胡乱说话。”

杨一清暗自叫苦:“谢阁老当着我的面烧沈之厚的奏疏算几个意思?拖我下水!?还是说谢阁老觉得如此做无所谓,就算陛下知道也不会加以怪责?这怎么可能!这是沈之厚上呈给陛下的奏疏,他一介阁臣有何资格如此做?”

杨一清试探地问道:“这奏疏,只是誊本?”

“原本。”

谢迁瞄了杨一清一眼,“且是孤本,老夫没让通政司那边留档,这种事最好不要让陛下知晓。”

杨一清心里直打鼓,不过他现在大概明白,自己上了谢迁的贼船,他可没胆量站出来“揭发”,主要是他不清楚这件事背后到底有多少关联的人和事。

“老夫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是非常时期罢了,之厚在江南一年时间,从无到有建设起一座城池,平息倭寇,佛郎机人远遁,实在居功至伟……老夫不是不知他的功劳,但有些事必须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不能由着他的性子行事。”

杨一清又在想:“这是指桑骂槐?还是有意提点我?”

谢迁站起来:“既然之厚现在有需要,钱粮方面尽量满足他,从京师府库调拨不合适,就从江南支应。尽量保持低调,避免引起什么波澜,就算去年因战乱未曾给他填上窟窿,现在填上不就行了?”

杨一清想不明白谢迁的用意,但还是起身行礼:“在下明白。”

……

……

杨一清说明白,但回去之后仍旧百思不得其解。

谢迁的举动在杨一清看来太过“疯狂”,他觉得此时的谢迁已不合适再当首辅大臣。

杨一清回到户部衙门后,屁股还没坐热,门外有人来报,说是工部尚书李鐩前来求见。

“多半也是因之厚之事。”杨一清心中有些担忧,“来得可真不是时候,但有些事跟他商议一下也无妨。”

杨一清出来见过李鐩,略微寒暄后二人来到相对隐秘的户部后院花厅,对桌而坐。

李鐩简单问询了一下户部情况,便把自己的来意说明:“刚得到消息,说陛下有意在运河沿线几座城市修建行在,需要自京城调拨帑币和工匠,应宁你可知晓?”

杨一清摇头:“这是工部之事,在下怎知?”

李鐩叹道:“说起来可真稀奇,这次是陛下直接派人回来传他的口谕,绕过内阁,直接跟工部提要求,但其实调拨钱粮以及建设物资,还得户部支持……可户部竟然没得到通知,真是稀奇。”

杨一清道:“运河沿线修建行宫,没什么实际意义啊……陛下此番回京,不知将来是否有巡幸江南的机会……你为何不直接跟陛下上奏,提出这个疑问,或者去跟谢阁老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