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意味着什么 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这本小书伴随着我去了许多地方。它让我沉静,让我安宁。其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新鲜的河床和叶片上的脉络,让人永远有所发现。我极少这样精湛地阅读,我在这样的阅读中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自己,一次又一次深入那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写作?我相信这样的体悟是必需的,它让我涤尽尘烟,再次爱上艰难而玄机莫测的命运和生活,让我同时拥有百事待兴的年轻和意味深长的年迈。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这本小书是一个30岁左右的诗人写给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诗人的信。写信人叫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收信人的信没有收录其中,年轻的诗人表示:“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在聆听了两三年后,这本小书里的许多段落渐渐浸入我的内心,长成了我的血液和骨骼。

内在性

诗歌在最深的意义上,是与诗人生存的根基和理由根植在一起的。它不是飘浮不定的咏叹,而是从心脏里流出的鲜血。它见证着诗人体内的四季轮回,见证着心的疼痛和跳动。

诗歌是无法伪装的,也无法被操纵。它就像年轮的生长一样简单而结实。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既是令人万劫不复的黑洞,又是无限久远的光阴。诗人空虚于此,也充盈于此。很少有诗人不对种种禁锢人性的戒规报以蔑视的。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诗人似乎拥有最大的内在自由。诗人的形象在人们心里大多也是疯疯癫癫,随心所欲,狂放不羁的。然而,看热闹的人们并不知道,一个写诗同时也被诗所写的人,无论内在的热情和活力如何张扬,这活力总归有一个指向。这隐约的指向便暗示着他所来的地方,所爱的原因,所疼痛的深度。

这指向无从选择也无从操纵,它背后的根源更是自足并且独一无二。诗人便是在这样无从选择的路上行走的人。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一种与诗共存的殉道的气质。诗人身不由己地承受着上天给予他的打击和磨难,身不由己地创造着美。海涅从罗浮宫出来后,坐在门口痛哭不止。艺术的光芒灼伤了他,那样的光芒怎么可能属于人间呢?里尔克认为艺术品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延续着。他深深知道诗人宿命的痛苦与诗歌的神秘与神圣。一提起诗歌,他的语气就变得严肃、谦卑而艰难。年轻的诗人来信请教自己的诗歌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在里尔克看来因为问得太外行而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他却以令人感动的认真和严肃回复道:“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诗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里尔克将年轻人的注意力引向了他自身,引向了神秘而无穷无尽的内心体验,那是一切追问和回答的来源,一切浮躁的、向外的求助和求教都被里尔克杜绝了。里尔克明白地告诉年轻人,只有沉静、深入地追问自己为何写作,甚至写作的原因是否就是自己生存的原因,才可能探测出自己写作的方向和潜能。因为只有与生存的根基连在一起,才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万一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看似逼问,其实正是写作的真正起点。接着,便是为写作进行的准备和练习。

里尔克下面的话可以作为一种吁请来聆听,“若是这人答复表示同意……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里尔克在此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修炼和自省的气质。他反对生活的散漫不羁,生活的每个角落在里尔克那里都被诗歌的光芒所照亮着。诗来自天上的光芒,同时也来自苦行僧般的生活。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而里尔克在此显然把生活太理念化也太圣洁化了。生活永远无法被抽象成一首诗,甚至也无法被抽象成一首诗的草稿。通往天上的路是没有的,太过极端的、圣洁的、美好的追求往往会因为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而幻灭。庸碌、无聊、琐屑让诗性未泯的人难以忍受,而或许这就是地上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谁也无法逃脱。里尔克在信中发出这种艰难而严肃的吁请。而强烈的自省精神让他在第八封信的末尾说了一段让所有坚持者都会会心一笑的话:“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里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帮助你,不然,他说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