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金子才会发光

有个同事叫Jason,工作很灵,就是嘴巴有些“笨”。

有次,一个女同事从香港出差回来,新烫了一个很贵的发型,一进办公室,Jason就注意到了:“哇,你换发型啦!”

同事说:“是啊,怎么样?”

Jason特别不擅长这种交际话题,心想一定要夸对方年轻,经过严谨的措辞后,他诚恳地说:“很好,没以前那么显老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

然而一个人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指数,其实和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却是真真切切的。

在职场上,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会说话的那些人,尽管能力、经验和那些“不会说话的”差不多,却往往因为沟通能力强,或者更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优势,而被认为能力更突出。当那些会说话的已经攀爬到很远,“不会说话”的人却始终卡在半山腰,有着难以言表的痛苦,无法全然展露自己优势的一面。

世界知名演讲品牌TED的一个精髓就是:“思想是21世纪最畅通无阻的货币。”然而这个货币是怎样体现价值和让更多人认可的呢?就是靠各种各样的演讲、沟通和信息传递技巧。

越是不善于沟通的人,越喜欢贸然开口。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擅沟通,只是不会说的问题,其实是压根没有想或者没想好,话就出口了。

有时候在开口前,我们冥冥之中就已经预料到自己会被拒绝,但还是“硬着头皮”说出来,等说完,果然被拒绝了。

忘了《奇葩说》中的哪位辩手说过一句话:“世上没有一气呵成的表达。”

任何困难的沟通、完美的演说,都是一砖一瓦累积堆砌而成的。当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台上口若悬河地演说或唇枪舌剑地辩论时,会佩服他们怎么“那么会说”“反应那么迅速”,其实人家在说之前大概花四到五倍的时间去准备,去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挑战自己,再根据这些挑战思考对策,然后修饰语言。

所以,当你去沟通一个已知“不容易”的话题时,也应该先考虑下怎么说合适,就像写故事一样,可能有的作家有天赋,一笔下去的开头就能吸引人情不自禁地读下去;有的作家讲故事就笨一些,但胜在勤劳,别人写一个开头,他能写五个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再站在读者角度去看哪个开头更吸引人。其实说话也是一样的。

按照“重要”的顺序沟通,而不是时间顺序。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特别会讲的朋友。那时候大家都本科刚毕业,说话还遵循着校园里那种同学间说话的习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要么啰里啰唆,要么抓不住重点。而这位朋友是学法律的,逻辑性极强。我俩说同一件事,我车轱辘话倒来倒去要说五分钟,别人也抓不到重点;她三言两语就表达清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偷师”后,我发现秘诀就在于表达的顺序上。

我总是喜欢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或者我自己思考的顺序“说”出来,而她则是在一开始,就抛出问题的核心,或者直击问题的“痛点”。

发现这个秘诀后,我开始努力在日常表达中纠正自己。谁知道听起来很容易的一件事,其实改起来还挺困难,因为习惯的力量太大了。如果希望能一语中的地表达,就意味着张口前,你已经很清楚这件事的关键点有哪些,再合理地表达出来。

后来这个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是开始工作以后,因为咨询工作要做许多的汇报PPT,大部分汇报都有一个原则——先挑重点和结论说,当对方对此感兴趣了,再返回来剖析原因、解释分析过程。

这样的汇报做多了,无形中相当于一次又一次思维的逻辑训练,当整个人的思维模式调整过来了,再说起话来自然而然地就顺应了思维模式,去表达,也能抓住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