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决定人生上限,努力决定人生下限

有天,一个很熟的朋友发给我一篇近万字的讲稿:“拜托帮我改好点,我都改了三天三夜了,再改都要改吐了!”

一个小时后,我把改好的稿子回传给她。

她有些怀疑地问:“那么快!这就改完了吗?有没有好好改啊?”

我说:“你自己看看吧,不行再改。”

五分钟后,她在那头发过来一个笑脸,说:“完美!”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改好啦?有什么秘诀分享一下吗?”没等我回答,她又自言自语说:“我知道了,一定是因为你有自己的公众号,所以经常会有更新的压力,对不对?”

我说:“对!”

其实也不完全对。

开公众号写文章,是为了让自己能有一定压力,按照固定频率去更新,为了保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已。

而真正帮我提高写作上的速度和质量的,其实是这些年从未间断过的文字累积。

之前我对自己写了多少并无概念,直到有天心血来潮,突然想统计下在英国陪读的那一年里,究竟写了多少字的稿子,于是翻出文件夹算了一下。

在十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共写了三本半小说。唯一出版的《第2份工作》,原稿的名字叫《卒与车》,对比初稿和成品书的内容,里面有一大半的内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说明当时进行了很多次大的“手术”。

还有另一本反映留学生生活的小说,写得最耗费心血。

初稿写了四十五万字,结果拿给老公和朋友看了,两人都摇头说太长,只好大刀阔斧地砍斫到剩三十万。

结果他俩读了二稿后,又提意见说故事的角度不好,建议主人公不要是个三十出头的男性而改为二十出头的、本科毕业的姑娘——这种情况最常见,读者也容易有代入感。

我犹豫了一下,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改的范畴,就是要推翻重来了。辗转反侧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决定——重写!

于是重新思考人物、搭架构、设置情节……素材也根据这些重新收集……完成的时候,刚好三十五万字。

这次老公读完觉得还行,朋友觉得还不够好:“这个不太有趣——而且三十几万字,看得都晕了,能不能改成很有意思、特别搞笑的那种,就像你以前写的那种段子一样?”

我傻眼了:“啊?那种风格的呀?那完全和现在是另一种写法呀。”

“对,就是那种风格的最有意思!”

于是我又含泪开始往更爆笑的风格改,顺便把故事砍到只剩三十万字出头。

“感觉还不够到位,太长了……应该每章再短点,现在谁还有耐心读大段大段的文字呀!”

“能不能弄成以前你写的博客那种风格呀,那种长度和搞笑程度的?”

我咬牙切齿地一遍一遍地重写,从在伦敦陪读,一路改到回国怀孕,除了生孩子住院那几天实在写不了,产假里还一直在写,写到后来只要打开电脑,就有想吐的感觉。

直到最后,连挑剔的朋友也满意了,我自己也满意了,找了一圈后没有出版公司愿意出,但我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写作上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一次次推翻重建、反复打磨思考人物、梳理故事的脉络、穿插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我其实在就同一个主题,完成不同风格、不同走向的创作,也逐渐摸索出了对故事节奏的把握和语言的感觉。

虽然没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却有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

统计完在英国期间的文章字数后,我又顺带算了下近年来还写过哪些别的东西:读书笔记、读后感、影评,和坚持了三年多的育儿手账,以及因为工作遇到瓶颈和挑战,自我反省的工作日志。

最疯狂的一次,还和当主编的朋友一起为一个高端商场制作了一整年的时尚刊物——她负责编辑、找模特、借服装和拍所有大片;我负责写刊物里所有的文章,一个月一期,圣诞节前商场为了流量居然还改成半月刊,也疯狂赶稿顶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