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3/8页)

杜光辉说:“那当然,我来就是看茶园的。”

挂了电话,杜光辉将手机递给高玉。高玉回着头,伸手正接,车子一偏,她的手正好握在了杜光辉的手里。她脸一红,赶紧拿了手机。杜光辉也注意到了高玉的慌乱,他自己的心,也悄悄地动了下。

上周,杜光辉回家,钱平说到海南之行时,突然说:“杜书记,有句话不知我该不该问?”

杜光辉望着钱平,说:“什么话不能问啊,问吧。”

钱平就问:“杜书记和莫亚兰到底是……”

“大学同学,兼好朋友。她现在病了,一个人,同学不照顾,谁照顾?”杜光辉笑着说,“我要是跟她,早在二十年前就……”

“那就好。我还以为……高玉听到你让她和凡凡还有我一道去海南,心里还真有点……”

“她?高玉?她有点……”杜光辉没有再问,他明白钱平下面的话将是什么。他没让她说。有许多话,并不一定就要说出。而且,有许多话,只要到了合适的时候才能说出。早说了,那话成了不合时宜的话;晚说了,那话成了废话。

黄丽在离开杜光辉时,曾说到过高玉。但在杜光辉的心里,情感的问题,现在基本上没有位置。现在他的心里,一是装着孩子,二就是好好地搞好这还有一年的挂职工作。桐山非久留之地,何况高玉与他……

车子到了乡里,程书记说喝点茶吧。杜光辉说不喝了吧,直接上山。

到窝儿山,停了车子后,还得走上十里路。当车子停下来后,杜光辉看见黄大壮他们早等在路边上。杜光辉问:“是特意过来等的?”

黄大壮咧着嘴笑着,说:“当然是特意的。村子里还有其他的人也要过来。这不,最后吵着,就派我们几个做代表了。”

杜光辉听着,心里一暖,拍拍黄大壮的肩膀,说:“谢谢了,上山吧!”

窝儿山的茶叶,现在已经连片长了起来。顺坡而下,全是绿色的茶园。管理显然很到位,茶叶发棵情况也良好。杜光辉连着走了几片茶园,问高玉:“明年春茶,像现在这样的长势,亩产能达多少啊?”

“一百多斤活草,制成干茶,也有三四十斤吧。按每斤一百计算,三四千块钱。”高玉算着。杜光辉道:“那这八百多亩,产值就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哪!好,不错。看来山区发展茶叶是对的。”

程书记说:“明年整个乡都将以茶叶发展为重点了。马上过了年,我们将在窝儿山开一个现场会,争取两到三年,全乡的茶叶面积达到两万亩。农民人均增收一千元。”

“这个想法好。山区经济发展就要立足山区特色。我觉得……高主任哪,下一步招商办可以将茶叶招商作为重点。招销售商,招深加工商。打好‘兰花香’这个品牌,不愁山区经济搞不上来。”杜光辉沿着茶垄走了一段,高玉说:“杜书记这么一说,倒是给我们招商提了条思路。桐山的招商,还是得立足桐山的特色,这样才能吸引人啊!”

中午,杜光辉特意喝了点酒。黄大壮说:“明年春茶一上市,我就第一个将茶送到县委会去。然后,我要把它们搞到省城,搞到上海,甚至北京。我已经同一些老客户联系了,它们都愿意。我还想成立一个茶叶销售公司,杜书记,您看这行吗?”

“当然行!就叫兰花香茶叶开发销售公司吧。”

高玉道:“这名字好,就叫这个!”

下午,杜光辉刚慰问过几个贫困户,天突然阴了下来,接着,就开始下起了大雨。雨势凶猛,不一会儿,平地就“哗哗”流水了。黄大壮说:“这雨,看来是替窝儿山老百姓留杜书记的啊。这么大的雨,是下不了山的。干脆就……”

高玉也焦急,她知道山里的雨稍一下大,山洪就有可能暴发,这个时候要是下山,是很危险的。杜光辉问程书记,程书记说:“只好留在窝儿山了。这雨看来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下来。干脆,杜书记,就在这山上住一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