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部消息价值千金(第3/18页)

也有不少人进店逛逛,发觉除了缆绳,还有不少跑船的应用之物,像船上生火做饭的铁架锅,修补船帆的大号针线,这些都不是寻常杂货铺能用上的,不免就有人冷嘲热讽。

“这店开错地方了吧,开在码头上还差不多。”

“莫非是五行缺土,非要把水路上的店开在山里。”

说的人越来越没有顾忌,笑声也越来越大,古平文面皮薄,红着脸在旁尴尬地站着,两个伙计见没生意可做,鼓着腮帮子站着,反正东家不急,自己当伙计的也不必着急。

古平原却始终颜色不变,脸上笑呵呵地,冲着进店的顾客拱着手,眼睛却不时望向街上。就这样过了大概一个时辰,一个正经来买东西的人都没有,古平文自觉又羞又臊,甚至有些埋怨大哥。正在这时,古平原眼睛一亮,冲着街上的一个人走了过去。

“这位老哥请了。”他冲人家拱拱手,那人也赶紧回礼。

“你们这儿是不是有家平记杂货铺啊?”

“这话可巧了,鄙人就是平记的东家。”

“哎,那我问一句,你这儿有没有缆绳?”

还真有人来买缆绳,一句话问得周遭众人睁大了眼,古平文还当自己是听错了,想了想没错,问的就是缆绳。他深怕放走了这个主顾,赶紧从柜台里出来迎了上去。

“有,有。您要多少有多少。”

那人说了个尺寸,古平文便带着他往后院去截,伙计也赶紧跟了上去。

“嘿,还真有人跑到镇上来买缆绳,啧啧。”有人咂着嘴。

“芥菜子掉在针眼里——碰巧而已!他要是还能卖出一条去,今天中午,你随便挑地方,我做东。”

但是这人的东道做定了,不出一上午,接二连三有人来买缆绳,把这一条买卖街上的大小店主瞧得是瞠目结舌,后来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些人大都是水手打扮,可是为什么江上的船夫会大老远跑到潜口镇上,指名道姓来“平记”买缆绳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总而言之,一天的生意做下来,这条街上其余的买卖不提,单是十多家杂货铺的掌柜个个看的是直咽唾沫。古平文连同两个伙计乐得嘴都合不上了,伙计说也看过好多家开张的买卖,从没有第一天就这么红火的。

关门上板之后,古平原也做了个东道,与弟弟一起请两个伙计好好吃了一顿,算是慰劳。他明天就要赶回古家村照料茶园,席上把生意重重拜托给两个伙计。古平文不以为然,两杯酒下肚,摆着手道:“大哥,你放心,像今天这样,咱们的生意还有什么难做的。不出几个月,我非并一家铺子给你瞧瞧不可。”

古平原正在给伙计敬酒,听了这话,心里很不高兴,但是面上没有露出来。

等让两个伙计走了,古平文喜笑颜开地拿起账簿,“大哥,你知不知道今儿一天赚了多少银子?”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古平原面色平缓下来,静静地看着兴高采烈的弟弟。

古平文正在兴头上,冷不丁听了这句话,当时就怔了一下。

“倒是你,想没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远道来买缆绳,我又为何会未卜先知让你预先进了这么多的货?”

“这……”这一天生意好得不得了,古平文得意之余,根本就没来得及想这件事。

“还记不记得我提过那两家店同卖马草的例子。”

“记得。”

“一旦有了机会要把握住,可是若无机会呢,就一直等下去?”

古平文疑疑惑惑地问:“大哥,你的意思是……”

“没有机会时要懂得变出一个机会来。我下面说的话你要放在肚子里,不可泄露出去。”

原来这一次的买卖完全是古平原和乔鹤年设计的结果。乔鹤年修整码头,在古平原的建议下,将码头向岸边缩了4尺,这样省工省料,而且一旦发水,码头不易被冲毁,是个长治久安的好法子,向上一报,立时就得到了藩司衙门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