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废墟狂想曲(第5/19页)

初抵西姆拉城,乍看之下,果然如同这位印度官员所说,这座吉卜林笔下的城市确实已经没落了。整个城镇湿漉漉冷飕飕的,狭窄的街道泥泞不堪,身材矮小、打着赤脚的男子背着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登上山坡。他们的帽子使我想起克什米尔,想起那成群衣衫褴褛、守候在旅游景点巴士站上争相拉客的脚夫。在这样的地方,你真的能够找到吉卜林描绘的那种魅力吗?百闻不如一见,你从小在书本中认识的每一个印度景点,不都是跟西姆拉城一样:先是欺瞒,接下来就是颓败、没落。前景中的那些人物乍然出现在你眼前,对你的心灵造成强劲的冲击,然后开始从你的视界隐退消失。这会儿,你的视界就会变得更加敏锐,更加挑剔,就像在一个熟悉的、阴暗的房间中,你的眼睛逐渐习惯了黑暗那样。

视界收缩,西姆拉城幽然显现:坐落在一系列山脊上的城镇,迂回曲折、纵横交错的巷陌,宛如一座迷宫。在我想象中,城里鼎鼎有名的林荫步道又宽又直,但如今亲眼一瞧,却发现它只不过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每隔几码,路旁就竖立着一个告示牌,警告人们不得随地吐痰,但如同那位印度官员告诉我的,街上四处摆着槟榔摊,鲜血般的红渍渍的槟榔汁吐得满地都是。照相馆橱窗内,依旧展示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的英国女人,身穿三十年代流行的服装。这些照片可不是古董。照相馆门庭若市,生意好极了。在印度,每一样东西都会被继承下来,没有一样东西会被抛弃,如此生生不息。今天,林荫步道已经变成“喜马偕尔邦”③政府的办公场所,门口挂着醒目的招牌。官员们乘四十年代末期的绿色雪佛兰轿车穿梭在狭窄的街巷,空气一下子变得凛冽起来。街上行人渐渐消失,市场渐渐沉寂。山脊上四处亮起电灯。在灯光闪烁的黑暗中,市中心更加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好一座充满童话风味的英国乡下城镇!瞧,城中那一栋栋以所谓“双重模仿”风格建造的房子:宏伟的教会大楼,向当地人宣示异国宗教的权威;门面寒酸简陋的店铺,却矗立着装饰华丽的山形墙——你几乎可以看到头戴睡帽、身穿睡衣的男子,手里拿着灯笼或蜡烛,从店堂中走出来,仿佛在向路过的人炫耀小店中根本就不存在的温暖和舒适。这座城镇是神奇的创造品。它建立在幻想上,而支撑这个幻想的是一份让人不得不由衷赞赏的自信心。但这并不是我期望的城镇。我感到有点失望。这种感觉,就像你在书上读到一处坐落在康布雷的房子,而今看到的却是一处坐落在伊里尔斯的房子的照片。创造这座城镇的眼光是正确的,但那是一种童稚的、创造神话的眼光和想象力。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和一个景点能够变成真正的真实,除非作家、画家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赋予它一种神话的特质。西姆拉永远都是吉卜林的城市:一个孩童对“老家”的憧憬和怀想。它是一个双重的童话国度。印度扭曲和扩大这个国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它扩大了原本就是一个幻想的城镇。这就是吉卜林捕捉到的现象,而这也正是他的作品独具的风格精神。

那天夜里,西姆拉城下雪了——今年冬季的第一场瑞雪。隔天早晨,旅馆服务生以魔术师的口气向房客们宣布:“瞧!大雪降临了。”他拉开窗帘,让我瞧瞧窗外那一片白茫茫、岚雾缥缈的山谷。吃过早餐,我们发现岚雾消散了。滴滴答答,雪水不断从屋顶上流淌下来,成群乌鸦拍打着翅膀,聒噪不停,从一株松树飞扑到另一株松树。树枝上的积雪纷纷掉落下来。远处底下的山谷中,狗汪汪叫着,兴奋得如同狂欢似的。积雪宛如徽章一般,覆盖在“喜马偕尔邦”(好名字:雪乡)政府布告板上,乍看就像一幅圣诞节海报。城中林荫步道熙来攘往,挤满一早起来散步的假日游客。山中的积雪依旧很深。我们离开高高矗立在天上的西姆拉城,一路下山,积雪渐渐消融了,看起来就像一块块撒落在僵硬地面上的盐巴,转眼消失无踪。白茫茫的大雾笼罩着旁遮普平原。火车延误,飞机停飞。我们穿过重重大雾,驱车缓慢驶向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