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第2/6页)

在这个小房子里是不能集体行动的,因为屋里摆完一个双人床后,剩下的地方已经不多,而在这不多的地方里,又必须给孩子摆一个箱子,装东西的同时又能当桌子做作业,可以想象,人在里面行动该是多么不便。

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家中四口人是很难见面的,父亲和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在外值夜班一个在外找住处,家里就母女俩相依为命,更何况这样的房子还是在违章建筑之列,因此寄人篱下的感觉更加强烈。

随着采访的进行,北京这座城市已经让我越来越陌生,喧闹和繁荣开始在我眼前消失,城市的另一面开始真实地显现出来。

一个孩子的家里,母亲跑了,孩子和老人是这家的主人,白天也得点上灯才有光亮,屋里那股潮湿的气味让人很难忘记。

还有一家,住在郊区一个垃圾场里,不大的屋子里简单而整洁,两个儿子接连要向大学冲刺,看得出来,父母在儿子优秀的学习成绩面前那种兴奋而又焦虑的心情。是的,两个儿子如果都上了大学,那负担恐怕要比现在还要重得多。不过看着他们一家生活在垃圾场中的团结和乐观,我知道,这家人的困难一定会过去。

然而不管怎样,城市中的贫穷还是不加掩饰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也许贫穷本身并不可怕,而真正可怕的是:当我讲述着这些刚刚看到的贫困现状时,很多听者将信将疑:“不会搞错吧?这可是北京!”

是的,这是北京,因此我看到的贫困现象恐怕在全国比较起来还算是相对好一点儿少一点儿。

在东北,有一次和吉林省领导一起去拍摄,不知怎么讲起冬天取暖问题,从省长到其他领导一致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在长春分管取暖工作的那位领导。

原来,在东北的城市中,有一些职工根本交不起每年一千多块的取暖费,但如果因此就不给暖气,谁心里也说不过去,但给吧,这年年的亏空越背越沉。于是每年到了冬天,主管领导和贫困的百姓一样苦恼,原因一样:都是为了取暖。

在东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下岗职工怀揣着珍贵的一百元钱去采购年货,行至半路遇到劫匪,一百元钱被抢了去,正欲哭无泪之时,劫匪发话:“你是哪一个单位的?”回答:“我是××厂的。”劫匪惊呼并作同情状:“你们那儿也开不出工资,得了你拿走五十吧,其实咱们一样都为一袋子面。”这位被劫的下岗职工连声谢谢,起身离去,没走多远,就听着刚才那个劫匪在后面喊:“别走这条路,前面还一拨呢!”

我猜想这可能不全是虚构,回一趟东北,都能听到相类似的故事,然后是讲述者和听者忧心忡忡的表情。毫无疑问,在现实中可能很多人的生活比故事中的还不如。

这还只是在城市中,农村里的贫穷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

离南方一个极其发达的城市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我们摄像机就拍到了好多贫穷的家庭,其中有一户全家共用一床破被子,更别说拥有其他物品了。

民政部长多吉才让带着感情和我们讲,他看过的一些家庭,全部家当加在一起都不到五十块钱。江泽民主席去贵州视察贫困山区后,回来吃不下中午饭。

好了,这一切和贫困有关的所见所闻,足以让我们在一种富裕的幻觉里清醒过来。的确,城市的楼高了,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但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正在温饱问题上挣扎着。难怪曾经采访多个贫困县的作家黄传会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当我从那些贫困县回来,再听到人们唱《黄土高坡》就觉得别扭。怎么能唱得那么潇洒呢?我想唱歌的人一定没有去过黄土高坡,否则那儿生活的沉重不会让他唱得这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