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在河北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我拍了这样一张照片,回来一看,当时的表情出奇地严肃,估计是那个村子贫穷的真实状况让我一时有些回不过神来。

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富裕,而今贫困出现在面前,我们不得不惊讶而新奇地面对。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过去普遍贫穷,由于都穷便没有了参照物,大家都穷得心安理得,面不面对贫困无足轻重,反正每日的生活就是和贫困作斗争。

但是今天不同了,改革二十年像一个巨大的搅拌机,轰隆隆地一转,等大家从搅拌机里走出来才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昨天相依为命的邻里,而今一个仿佛在天堂而另一个仿佛在地狱,过去贫穷时还可以相对唉声叹气,今天由于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距竟连相对说上句话都困难……

一方面是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高级轿车穿梭往来,《精品》、《时尚》等报刊引领着高尚人士的生活格调,几万元一桌的晚宴天天有人光顾,超过万元一平米的别墅与公寓卖得很好……改革开放二十年,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的确富了起来。

但另一方面呢?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下面,被生活抛离出来的人们衣着寒酸地伸手向人们寻求施舍。午夜时分,地铁门口,大马路的地下过道里面,睡在报纸上的人们夜夜可以见到;一家三口,父母双双下岗,孩子要上学,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家庭越来越多。

贫富差距在改革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飞速拉大,而正是在这种差距中,贫困成了全新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说,相比较之下的贫困是改革的后果,是改革的代价,更是继续改革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贫困。

贫困就在我们身边,但面对时,竟又觉得有些陌生

1996年春天,为了创办《新闻调查》这个栏目,我们在北京开始了《宏志班》这个片子的拍摄,没想到这次采访使我深深地介入到城市贫困人群的生活之中。

北京的广渠门中学,为了让那些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有高中可上,特地设立了一个叫“宏志班”的班级,考上这个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将减免一切费用,还有适当的补助。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而这个班面对全市招生,专招那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而学习又很优秀的孩子。

宏志班的老师向我们介绍:招生那天,报名地点人山人海,然而这一个班毕竟才五十几个名额,因此有相当多的家长是失望而归的。不过这种火暴的场面其实是在悄悄提醒我们:这个我们以为富裕而繁荣的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要想把《宏志班》这期节目做好,我们当然得走进这批孩子的家中,于是以下一幕幕场景开始出现。

在北京城的东南角,有一个还算漂亮的小区,当我们在一个宏志班学生的带领下走进这个小区时,我们还以为走错了地方:怎么住的楼比我们想象的高级?

然而进了他家,就知道了这家人的生活真相。几乎没有一点儿装修的痕迹,水泥地就那么直率地面对着我们,家具很简单而且少得可怜,式样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由于没有钱交暖气费和煤气费,因此房子正中是一个烧煤的炉子,烟囱极不协调地从窗户中伸出去。

这家的主人是当年的知青,由于受伤致残加上回城晚了几年,现在只好以捡破烂收废品为生。他们住的这套房子还是由于祖上留下的老房拆迁后分到的。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家,这家的贫困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居住条件上。

孩子的父母都是知青,回城后一无所有,只好在亲属住的房子边上接了一个不到六平米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