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妇吟秀才”到文人宰相韦庄(第2/4页)

而农民军进京之后: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韦庄这首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家把这首诗刺在幛子上。韦庄从此名声大噪,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从长安逃到洛阳不久,韦庄又到江南避乱,之后再次参加科举,中了进士,担任校书郎。当时王建担任西川节度使,驻扎成都,韦庄前去投奔他,后被任命为掌书记。

公元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唐朝灭亡。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韦庄便劝王建也即位当皇帝。王建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并任命韦庄为宰相。据史书记载,前蜀立国的法令制度,都是韦庄制定的,由此可见,他深得王建信任。

当了宰相的韦庄,讳言自己的名作《秦妇吟》,甚至在《家戒》里明确规定“不准垂《秦妇吟》幛子”。陈寅恪先生说,究其原因,是因为韦庄在诗中描写了官兵抢掠民女之实,而王建本来就是好色之徒,很多民女很可能就是被他掳走的。王建称帝后,韦庄为避主讳,极力查禁自己的这首成名之作,连自己的作品集《浣花集》也不收录这首诗。于是这首诗竟然就这样从中国诗歌史上消失了一千余年。

1908年,法国教授伯希和在敦煌山洞中劫掠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竟然就有韦庄失传已久的这首《秦妇吟》。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知道之后,前往观看,并写了一篇《莫高石室秘录》,令国人第一次知道,《秦妇吟》竟然有抄本传世。至此,消失了一千多年的现存唐代篇幅最长的诗歌,终于浮出了水面。

只不过学者们恐怕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后,这首诗又一次触犯了忌讳,被认为是“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诬蔑”。因为《秦妇吟》里不少篇幅描写了黄巢军队进入长安之后,官兵奸淫抢掠的场面。诗中描写很多长安女子抗拒农民军官兵凌辱,横遭惨祸的情景: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一个女子为了免遭凌辱,爬上屋梁,结果被人在下面放火: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其情其景惨不忍睹。

当描写农民新贵的丑态,诗人说: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这首诗在一千多年前触犯了忌讳,被作者自己查禁;一千多年后,又触犯了新的忌讳,再次被打入冷宫。

其实,黄巢军队入长安之后,大屠杀是否存在,多种史籍均有明载,但是对于政治来说,历史只不过是可以随意装扮的小丑,想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

而文学,其实连小丑都不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从江南到西蜀

韦庄的《秦妇吟》中有这么一句:“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的确,相比于当时山河板荡、生灵涂炭的中原,宁静秀美的江南,已堪称世外桃源了。韦庄从陷落黄巢手中的长安逃出来,到了洛阳,据说就在这里写下了《秦妇吟》。之后,他就躲到了江南,一直到战事结束。

多年以后,当诗人回想起那段岁月的时候,内心荡漾起年少时难以忘怀的柔情: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后人评价,与温庭筠的浓艳华美相比,韦庄词显得更清新质朴。同时,韦庄更善于通过看似平静的描写来寄托自己深深的感情。白居易曾发出感慨:能不忆江南!韦庄则更进了一步:游人只合江南老。诗人借别人挽留游人的口,盛赞江南的美丽。中国人向来是安土重迁的,屈原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正首丘。”远游在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期盼着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可是,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迷人,竟然可以让诗人乐不思蜀了。春水连天,荡舟湖上,美丽的酒家女彩袖殷勤,这一切,都让诗人流连忘返。于是他似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未老莫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