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要攫取太多,也不要甘于太少(第3/5页)

“我会在那十块钱上加码,买更大一篮给他们。”

“还有,呃,就告诉他们说,房租有人付了,好吗?”

“好。以神秘的方式付掉了。”两个人相视而笑。

这位不动产业主的财富可追溯到他打破生活惯性的那天,从他不再紧抓不放而开始付出的那天,从他感受到生命首次的悸动并将之转化为美妙内心平静的那天。

不要限制付出,而要限制获得

当然,实际上来说,人所能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我有提过,你的第一项职责是帮助自己,然后才是帮助别人。当这个原则应用得适当,便能展现奇迹。

所以,当我说“不要限制付出”时,我是指不应限制付出的“精神”。比方说,屋主以前捐过善款,但那是为行善而做,接受的当地机关会出于感谢而表彰他的大名,所以对他和他的事业都是很好的宣传。

有朝一日他在最不把付出当成必要的时候付出,那就不一样了。有朝一日,他感受到那个大过自己的东西经由钱包在运作时,那就是会让世界全然不同的力量。从那天起,他人生的整个精神层次都不可同日而语。

演讲的回报

这个小标题跟“狗咬人”的新闻没什么两样,因为我演讲过许许多多次。它的意义在于:我是去一所小型学院演讲,而且我待在那所学院的时候,针对他们在工读方面的一些活动做了一大堆笔记。

当会议主席把演讲费拿给我时,我把它退了回去。我谢谢他,表示我所搜集到的素材已足以让我的《黄金律杂志》写出两篇以上的文章了,所以觉得受之有愧。

后来,《黄金律杂志》的订阅单便从该学院的邻近地区涌入。学生决定,既然我关照了他们,那他们也要关照我,于是他们就汇集了不少订单。我得到了好几倍的酬劳。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黄金律到底是什么?

你知道某种形式的黄金律远在耶稣时代就已经有了吗?他给我们的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形式,但以下是几个历史更悠久的版本:

他为别人寻求自己所渴望的好处。(埃及碑文,公元前1600年左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我们希望世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该怎么对待世人。(亚里斯多德)

各位可以看到,黄金律被确立为人类行止的一大定律已有数千年之久。遗憾的是,世人记得定律里的字句,却太常忽略了这条普世谕令的精神。

以下列说法,各位会更容易把它跟那种对你和别人都有帮助的行止联系起来:

黄金律的意思是,假如易地而处的话,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对别人。

想想这点。它不全然是你在《圣经》里会找到的黄金律,而是又往前跨了一大步,因为它意味着你要从对方的角度来判断别人的需求,以对方的眼光来看世界。

且容我在严肃的主题里加入一点儿戏谑的成分,这样可以帮助各位加深记忆。有个古老的故事,是关于一位传教士在南洋岛屿上对当地原住民传教。他特别把自己的黄金律版本教给了他们,也就是通行的版本: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部落的酋长深受感召。有一天,他去敲传教士的门,说他带了一份礼物给传教士——礼物是另外六个太太!

把这个教训好好加以运用,你会看到付出的真正美好就在于,为对方付出他所需要的东西。

正是这种付出才跟补偿律完全切合,也符合明摆着的人类经验,这恰恰说明了,当付出真能满足需求时,要先付出才会获得。

我在本书跟各位谈过很多类似的付出实例,在此毋须重提。各位假如愿意回头去看看一些类似的实例,就会察觉到黄金律的踪影,会察觉到它跟另一句名言的关联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