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要操控金钱,还是被金钱操控?(第5/8页)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此案例中发生的一些实用心理学。

首先,个人或公司可能永远都会固守着一些得过且过的条件、流程或产品。他们或许并不明白自己在得过且过,就算真的明白,不是太忙就是因为太懒而毫无作为。

有个人跑出来让你对现有的事物感到不满,同时教你要怎么样做得更好。而且该做的事情也全帮你统筹规划好了。那何不好好利用一下呢?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你要怎么样才能教会别人让自己的钱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由此再延伸:你要如何通过某种方式来帮助别人,让他的钱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并使他往后也一再依靠你来告诉他?

三、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牵线

农民向来都要大费周章才能把农产品送进市场。试想,有座孤立的农场位于山区的乡间里,道路泥泞不堪,马车是仅有的交通工具。尽管如此,农民还是必须把农产品运到镇上,于是他便得想尽了办法。

在我们的经济体里,每种东西都和其他各种东西息息相关。汽车问世后,道路必须改善,于是道路就改善了。现在农民可以将农产品运载得比以前远五到十倍距离的地方,并照样在当天晚上回到家。很快就有人想到,可以在城镇间设立交易中心,并利用日益增加的车流带来客人,而农民也非常开心能源源不绝地供货。

农民以往所依赖的杂货小贩也许一年才来两次,而且有时候是背着大袋子步行而来。把袋子摊开在厨房的桌上,小贩把针线之类的东西卖给农民的太太,把烟草和鱼钩卖给农民,而最重要的则是带来消息。人们以往多渴望能得到一些消息!小贩一定比农民有钱,因为他们善用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牵线的重大功能。

农民想要买卖马匹时,大多数是靠中介帮忙。中介会协助双方谈妥价码,然后请双方握手把买卖定下来。中介赚的钱通常也比农民多,因为他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牵了线。

最近,我读到了苏联消费者的抱怨。他们俨然没完没了地将时间花在各个食品专卖店前面排队。他们到最后或许会采用美国的观念,靠方便的超市来为众多的生产者和广大的消费者牵线。

这场商品交易上的革命创造了财富,尤其是把超市和占地广大的停车场带进了郊区,甚至是远达偏远的乡镇。有很多看出要如何搭上这股风潮的地主则连带受惠。

有位女士独自住在二十亩大多被矮松占据的贫瘠土地上,最后她决定卖掉老旧的家园。邻居叹口气告诉她,绝对卖不了多少钱。当地一家不动产商也给她出了个可怜的价码。

不过,这位女士也是一位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不该在内心保持警觉的老人(以年纪来说)。她告诉自己,她的农场一定有“某种”用途。她决定花三十天进行密集调查,到底荒芜的农场还有什么用途。在三十天结束前,她就发现可以把它卖掉作为马场的用地,搭配上草地和舒适的骑道,价钱将是不动产商出价的两倍。

她也研究了当地的几家超市,并断定自己的农场会是一个不错的超市地点。最后,她以不动产商出价的五倍卖给了超市。

当道路铺设好,汽车往来变得轻而易举时,有人便预测邮购公司将会消失。毕竟,当可以亲自去商店购物时,为什么要靠型录下单购买?不过,像席尔斯、罗巴克和蒙哥马利沃德这样的公司却依然欣欣向荣。

尽管邮资不断上涨,邮购业却是一片荣景。邮购无所不卖,从书籍、家具、腌制品到新鲜食物、维他命、休闲装备、船上用品等,几乎应有尽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代虽然在变,但人共通的需求永远会持续下去。只要让人了解到在订购单上填入姓名和地址再邮寄出去,他想要的东西保证很快就会寄达,这将是持续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牵线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