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够了,才有资格谈其他(第3/3页)

然而,提起师爷的脾性时,师父都是抱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她说那是有时代的因素,那时候道徒不过是身体上累一些,干好活就行了,而老师父们不仅要操持庙务,还要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斗争,性格上稍微柔弱一些,就只能被人欺负。为了保护名胜文物,师爷还曾与妄图窃取庙内财物的宵小作斗,观中文物这才得以完璧存世,像她这样的老师父还有许多。在过去动荡的年代,许多道观、寺庙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青城山的文物却保留得非常完好,这要倚赖于老一辈师父们的拼死守护。

除了严格,师爷对徒弟是非常公正无私的,她一共收了五个玄裔弟子,住在本山的现在还有四个。师父总说,同门师兄弟之间关系不好处,若是当师父的偏心,底下就难搞好关系,而师爷对每个徒弟都是公允的,因此徒弟之间非常团结。

虽然住在同一座山上,我真正去上清宫的次数却不多,除了冠巾后上去给师爷上香、磕头,其余时间很少去。记得去年秋日,银杏叶刚刚泛黄的时候,我去过一次上清宫。道人们住在食堂背后的小院子里,院中植了许多花木,虽是深秋,并不觉萧瑟,连菊花也是绿瘦黄肥。右侧的木屋里供着师爷的相片,彼时山清人静,我上完香、磕了头站在院子里看花。想起庄子说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天地之间,生灭是常事,人生短则数十载,长亦不过百年,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或为痴,然而在这样的无常中,道人们却恒常地坚守着一份素朴的生活方式,来去无声。或许在世俗人看来,师爷的一生没享什么福,但她留下的坚毅正直的品格,却影响着一代代后辈门人。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午时,丹书速召,青鸟高飞,师爷于此时仙游九天,享年八十七春。十方道众信众听闻后,齐集送行,遥祝天福。她的碑记里有一首偈[1]:厚德载物身度外,守真抱朴灵性开。清静和合生万象,无私无物无我在。善人善心善面俱,置善其身筑丹田。脱尘超俗虚怀谷,两露升华若水来。

如今算起来,师爷安葬在上清宫也快十年了。上山时,快到上清宫那段路有岔路口,我往往绕右边走,这样会路过师爷的坟。坟两边的两棵银杏树渐有合围之势,古人常说“荫庇子孙”,而今那树长得如此葱郁,或许正是仙逝的师爷对后辈门人无言的护持。

[1]道教、佛教术语,译曰“颂”“称颂”或“了意”的意思,全偈总共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