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够了,才有资格谈其他(第2/3页)

◆ 师爷一生没享福,但她的正直品格,会像上清宫门口的银杏树一样,一直“长”下去。

重点要提的是泡菜,它是由师爷一手创制的。四川人做泡菜的功夫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子。水里放入花椒和盐等调料,泡菜的材料则根据各家喜好来选,如黄瓜、生姜、豇豆、萝卜、菜秆儿、白菜、木耳等,种类繁多。赵朴初吃了青城泡菜后写了一首《调寄忆江南》:“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夸一绝,芳甘乳酒比双贤。吾独取椒盘。”他在词里给了青城泡菜极高的赞誉,说是“冠绝四川”。师爷当年具体用的是什么秘方我不得而知,但我个人猜测,除了秘方,应该也和青城山的水质有莫大的关系。青城范围内的水特别好,《槐轩杂著》里说:“泉洌而甘,饮者长寿。”山上的泉水自然更甘甜。不仅是做泡菜,做茶、酿酒,都离不开好的水源。

当年,宫观里还没有安装水管,吃水都要去井里担,想来当年师爷正是用那口井里的水做出了被誉为一绝的泡菜。在师爷留下的相片里,有一张就是在井旁拍的,虽然井没有入镜,但水井旁边那棵很大的白杜鹃树清晰可辨。相片里白杜鹃堆叠成云,正是繁盛的时候,师爷蓝衣黑裤,略带微笑地站在花丛下,头上戴着混元巾,看得出,彼时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三月里,路过鸳鸯井,杜鹃还是花骨朵,形如玉簪,旁边的紫荆恹恹的,我曾在树下赏花。扫描师爷的相片时想起这件事来,风景和衣着相似,人不同而已。师爷曾经走过的路,我亦在此停留过,树上开着一样的花,井里的水还在涓涓流淌,只觉冥冥之中,命运相随,又俨然可亲。

除了泡菜,师父也和我说过师爷的厨艺。以前做饭是大锅饭,不仅要做得好吃,还要有力气,完全是个技术活。八十年代的时候,信众及游客很多,信众往往会组团来,全国各地都有,一来就是七八十个乃至上百个。一般人锅铲都翻不动,更别提别的了,这些事,几乎都是师爷一个人操持,可见其技术了得。师父总说自己厨艺不好,但年年还做泡姜,罗师父做的糟豆腐也特别好吃。想起来觉得有意思,师爷的徒弟们在这方面倒也都有所继承。

提起师爷,无论是师父还是其他认识她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父人歪得很。”这个“歪”字在四川方言里是指一个人脾气不温和,为人刚烈。春天时,有幸和学院里的师生一起去彭州阳平观参访,席间各位师父们在一起聊天,偶然听郑当家说起往事,提起师爷,她说师爷凶得很,她怕得都不敢拜她为师,可见师爷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可师父也和我说,师爷刚烈的性格是那个年代里不得不养成的,否则如何守住这方道场呢?

以前出家的师父不像我们,庙务做完了还可以在空闲时间学习。彼时生计艰难,既要卖酒、卖茶,又要接待游客,老师父们巴不得年轻道徒没日没夜地干活,最见不得人偷懒。师父没出家时,中午都有午睡的习惯,到了上清宫后,每天中午都要忙着接待信众及香客,有时候靠在柱子上打盹儿,要是被师爷看见了,师爷不说话,“棒棒”就直接打到师父身上。

有一回,师父生病起不来床,偏偏那天香客又多,师爷就在楼下骂人。那会儿出家的人多,老师父们是要骂人的,道徒却都受得住,用老话说来就是:“披蓑衣的走了,戴斗笠的又来了。”不像现在,出家的年轻人太娇贵,别说打不得,连话说重了也不行。还有一件事是关于师父给师爷送饭,我听了不禁发笑。有天中午,师爷在殿堂值殿卖酒,平日里师父去送饭要看准时机,人多了不行,得找人少的空隙送过去,不然要被骂,偏偏那天人一直很多,师父就端着饭在殿堂下等着。不一会儿就听到师爷在殿堂里骂,大意是说:这就是孝徒啊,我都要饿死了啊。旁边的游客听了觉得奇怪,不知道她在骂谁,师父也只能木木地在下面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