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动物的痛苦(第3/5页)

如果这条假设值得我们思考,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是否注定承担某种救赎任务,这一点同样值得思考。即使是现在,人类比动物更能创造奇迹:我的猫儿和狗儿在同一座房子里相安无事,它们似乎很喜欢这样生活。人的一项职责便是恢复动物世界的和平,如果一个人没有加入仇敌的行列,他一定能够非常成功地完成这一职责,超乎一切想象。

3.最后,便是关于公义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遭受痛苦:不过,其中至少有一些看起来拥有自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无辜的动物呢?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痛苦不是上帝的工作,而是出于撒旦的恶谋,又因人类忘记职责而延续下去;原因不在上帝,不过,经过上帝允许,那么,我们又要问: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无辜的动物呢?我已经提醒大家,不要提出动物能否不朽这种问题,否则,我就是又向“老处女观点靠拢”,又“跟约翰·卫斯理站在一起”。我绝不认为保守童贞直到年老有什么值得轻视,相反,有些年老的童贞女子拥有我所见过的最聪慧的头脑。我也绝不想戏噱地提问,比如“你说蚊子死了会去哪里?”按照这个问题自身的层面,答案应该是:如果恶有恶报,蚊子会上天堂,人会下地狱,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方便得很。《圣经》和基督教传统都从未提及动物违反道德这回事,这就是有力的反驳;不过,如果认为基督教启示是一部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自然百科全书,那将十分危险。事实并非如此:帘幕揭开了一角,仅仅一角,为了启示具有即刻实践必要性的一切,而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事实上,即使动物可以不朽,根据我们对上帝启示方法的认识,上帝不可能启示这条真理。就连关于人类不朽的教义都是很晚才出现在犹太教历史当中的。所以,要凭空论证会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真正的难题是,去假设大多数动物可以不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动物没有“意识”,这一点我们上面讲过。如果一条蝾螈的生命只是由连续性的感觉组成,那么,我们可以说,上帝让这条今天死去的蝾螈复活有什么意义?它不会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蝾螈;就算它能快乐地感受到自己如今是死而复生的新个体,也不过是以复活的自我作为对它生前痛苦(如果有的话)的一种补偿,我在此用了“自我”一词,然而,关键在于,蝾螈可能并没有自我。基于这个假设,我们说明原本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只具有感觉的动物而言,根本不存在不朽的问题。即使出于公义和怜悯,也不会涉及这个问题,因为,这些动物根本没有痛苦“体验”。它们的神经系统会释放出A、P、N、I等信号,不过,它们不会对这些信号进行解读并形成“痛苦”这一概念。所有动物可能都如此。

然而,我们往往确信,高等动物,尤其是我们驯养的动物,拥有真实的、无疑是初级的自我,如果这不是错觉,那么,这些动物的命运的确值得关注。我们必须避免一个错误,那就是只从它们自身的角度去关注它们。只有通过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了解人。同样,只有通过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了解动物和人的关系,进而了解动物。在此,让我们首先来驳斥现代信徒思想中残余的某些观点。他们想当然地把人和动物的共存看作生理互动的偶然结果;人驯养动物纯粹是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任意干预。对于这些人来说,“真正的”或者“自然的”动物指的是野生动物,而家养动物只能算是人工的、非自然的动物。然而,基督徒绝不应该这样认为。上帝派人管理动物,人对动物所做的要么是合法行为,要么是滥用神所赐权威、亵渎神旨的虐待行为。从深度层面上讲,驯养的动物才是唯一“自然的”动物——唯一生来为叫我们管理的动物,它们才是我们必须应用动物相关教义的对象。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驯养动物具有真正的自我和个性,这几乎应该全部归功于它们的主人。如果一只牧羊犬看起来十分“通人性”,那是因为有一位好牧人把它训练成这样。我前面已经讲过一个神奇的词——“里面”(in)。我认为,这个词在新约《圣经》当中多次出现,意思没什么区别,因此,人在基督“里面”,基督在上帝“里面”,圣灵在教会“里面”,圣灵在每个信徒“里面”,其中“里面”一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思。也许,它们不仅包含了单一的意思,而且还包含了彼此呼应的一组意思。我愿意潜心等待真正的神学家来解答这个问题,我并不是想暗示,在某些时候,这个词不仅代表单一意思,也跟其他意思呼应,例如,动物在主人“里面”获得了自我。就是说,你不应该认为动物具有自我,并且称之为“个性”,然后却质问上帝是否会扶助和祝福这样一个自我。你必须思考动物获得自我的整体背景,换言之,“好主人和好主妇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抚养他们的子女和动物”,这个整体背景正是保罗(或者持有保罗观点的人们)所说的“身体”(body)概念,至于好主人和好主妇会怎样呵护“身体”,有谁能预料呢?考虑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上帝的荣耀和人类夫妻的幸福,还关乎这个具体世间体验本身的荣耀和幸福。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某些动物可能会不朽,不是在它们自己里面,乃是在它们的主人里面。真正的难题在于,通人性的动物是否具个体身份(personal identity),有了上述正确背景,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如果你问:对于一只被驯养的动物来说,作为家庭“身体”的一部分,它的个体身份存在于哪里?我会回答:“它的身份存在于它的属世生命之中——即,存在于它跟整个身体,尤其是跟主人的关系之中,主人就是这个身体的头。换言之,主人要了解他的爱犬,爱犬要了解它的主人,通过认识主人,它才能“成为”(be)它自己。若有人问,它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自己,恐怕没有任何意义。动物不是那样的,也不愿意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