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进化论是进化论,生活是生活(第3/3页)

我私自把科普写作分为两类,即软科普和硬科普,两者都是为了让读者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不过表达途径完全不同。硬科普几乎就是论文的翻版,写作过程非常严谨,重要的知识点都要说明来源,或者直接引用参考文献,或者标明“某某博士在某某杂志上发表的某某论文指出”。这种表述虽然看起来很上档次,距离可读性却有一段不小的间隔,远比两腿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数易其稿,我为此至少阅读了几百万字的论文和专著,把相关知识点罗列出来、编出号码、一一标明出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那必定会影响阅读趣味。否则一个故事正说到高潮,突然像钉钉子一样强行插入一个参考文献编号,肯定就像正在做爱时有警察破门而入一样让人败兴,或者是一碗煲得恰到好处的八宝粥却被洒进一把坚硬的沙子,那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当重视可读性而弱化严谨性时,硬科普就变成了软科普。我更倾向于文章的流畅性和幽默感,读来如行云流水、趣意盎然,这样的文章更容易获得读者的喜爱。而且我认为软科普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因而写作难度更大,只是需要和读者达成这样一个协议:你读我的文章,最好相信我介绍的内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绝对没有信口开河,每个知识点基本都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相信我,那就索性当作八卦娱乐消遣好了,至少可以作为茶余饭后吹牛的谈资——很多人都不知道女人为什么会比男人更白——而吹牛是不需要提供参考文献的。如果你在唾沫横飞的同时,突然指出这个知识点出自《自然》杂志某某卷某某期某某页某某行,对面的听众肯定心意阑珊,哄然散去。

本书的写作风格就是我看待进化的态度。进化并不总是冷漠的、中性的,或板着脸孔的适者生存,有时也会很温暖,充满了色彩和趣味,可以作为生活的朋友,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文化、宗教、信仰、道德等这些生活的调味剂,都只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关爱、有忠诚、有幽默、有勇气,有时还有愚蠢,所有这些都是进化的结果,只是其中的科学逻辑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本书最后虽然涉及文化进化,但限于篇幅而没有充分展开。在我看来,文化现象类似于生命现象,也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相似的文化会抢占相同的生态位,适应环境、有利于传播的文化必将处于优势地位,否则就会遭到淘汰。比如尊老爱幼的文化观念,会在各种人类社会不断得到认可。有些人在文化的影响下,并不在意能传下多少基因,而更在意能否青史留名。这是一种与人体进化平行的进化途径,极有可能成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之外的第三种驱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力量,那就是文化选择——对文化做出选择,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作出选择。那是另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进化历程,其意义将不弱于人体进化本身。其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不断驱动我们摆脱动物性的约束,最终成为远离庸俗趣味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进化的那端,人类的未来,或许真的不可限量。

2015年2月,乙未春节

定稿于安徽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