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进化论是进化论,生活是生活(第2/3页)

另一个理解要点是正确把握时间尺度,比如随便一句话,“有了工具的人能吃到更多的肉食,身体也更加强壮”,看起来轻描淡写,其实是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几乎所有生物性状的出现和稳定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可能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变异和扩散,但我并不想用一大堆诸如侏罗纪、三叠纪这样的名词来形容黑暗的时间隧道,就算读者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万年,也并不能真正体会那些数字的真实含义,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短短数十年,我们只要知道时间非常久远就好了。同样的道理,当提到男人出于雄性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增加身高时,肯定都是相当漫长的过程,绝非一夜可以实现。

理解人类性状的多样性也同样重要。本书中提到的某些性状往往是主流性状,比如说女人喜欢身体更加强壮的男人。不可否认,有些御姐也确实喜爱文弱的奶油小生。生物多样性是进化论的重要视角,这个世界只有某种性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也不可持续。如果所有男人都只喜欢一种女人,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所以,会有女人喜欢矮个子男人,也会有男人喜欢皮肤不是太白的女人,他们称之为黑珍珠。此外,如同性恋、虐待狂等,都属于非主流的多样性范畴。

但在具体每个性状的多与少之间,我们只能泛泛带过,本书很少列举枯燥的统计数字。不过读者应该明白,很多生物性状都是概率性事件,比如说男人比女人更高,或者说女人比男人白,都是在大样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你的邻居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或者女朋友的身高超过了你,都不能否定这些结论。

另外必须指出,尽管本书努力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科学的问题,可两者毕竟不是一个领域,所以存在大量叙述方式的隔阂。文学语言中可以出现“当我想你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我最需要你时,你已走远”这样温暖的句子,生物学者就很难写得如此肉麻,如果改成“当我发情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我想交配的时候,你已走远”,又明显缺乏小资情调。这些都需要得到读者的谅解,你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正在阅读的是科普作品,而非文学作品,这样就会对作者的行文水平有起码的宽容。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因为读了这本书就自以为洞察人生,其实社会复杂依旧,每周依然是七天,房价还是那么高。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容的生活态度,轻松悠闲地看待人生。你还要清楚地知道,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性爱方面的讨论,那并不是什么生活小贴士,也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上床指南,只是赤裸裸的进化论知识。你不必在每次恩爱之前都考虑对方出于什么进化目的,能得到多少遗传回报,或者受到了什么激素的驱使,更不要因对方睾丸太小或者乳房太平而产生这样那样进化方面的疑问。你们只要两情相悦,在一起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那就已是自然选择的重要目标。至于具体科学机制,不必在意太多,也不要每次都把自己当成进化论的实验样本,那样实在是太多虑了。就像穿上一件棉衣会感觉温暖,却没有必要去追究棉衣的保暖机制到底是什么,你只需要享受这种温暖就可以了,那就是生活。

我的建议是,进化论是进化论,生活是生活,如此而已。你只需要开心就好,本书只是开心生活的一道甜点。你们可以继续发情,不停做爱,反复体验春花般美妙的高潮,就算以前没有尝试过,以后也必然会经历这些有趣的过程,而完全不必再去思考其中的进化意义。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进化论科普写作的困难在于,作者首先必须设法让非专业读者能看进去,让不懂的人也能看懂,至少装作能看懂,所以绝不能出现过于密集的专业词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一直努力避免罗列专业词汇和原理曲线图之类的原始材料。我的原则是,能用文字说清楚的问题,就绝不借用其他表达方式,并始终坚持把趣味性放在与知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大家还不如去读论文。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最好使读者每读一页都能发出一次会心的微笑,当然这只针对具有良好幽默感的读者而言,不然就算我直接去搔你们的脚心恐怕也无济于事。只是注重可读性的同时,严谨程度就要受到一定损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很难一边开着略显重口味的玩笑,一边正儿八经地思考基因多态性的选择性清除作用。但只要能真正享受到智慧的乐趣,这点儿损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