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捕猎马拉松(第3/4页)

散热效果最好的是小汗腺,这些细细的管道密集分布在皮肤之下,直接开口向外,主要分泌盐与水分,同时带走大量热能。人类小汗腺的数量远比其他哺乳动物多,极端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分泌的汗液可以足足装满二十多个矿泉水瓶。也就是说,人类的流汗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强的,换言之,散热能力也相应最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条狗拿着毛巾擦汗,因为它们的皮肤从不出汗。可以这样认为,其他动物皮肤的主要任务是保暖,而人类皮肤的主要任务是散热。这是两种相反的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类在强化散热的同时必然降低了保温能力,因此需要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必要的时候还会披上一件其他动物的毛皮。

或许有人会反问:既然人类可以脱去毛发提高散热能力,在同样环境下狩猎的其他动物,比如狮子、猎豹,它们为什么不脱去毛发?

狮子不脱去毛发,是因为不需要长途追杀,所以不需要太强的散热能力。之所以不需要长途追杀,源自它们的短途追杀效率极高,已经足以谋生,其他时间大可待着不动。很多食肉动物都非常懒惰,有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雄狮可以趴在树荫下,半天时间内连头都不转动一下,只是耳朵偶尔抖动表明它还活着,实在饿到不行需要捕猎时,也要等到太阳落山以后,那时光线暗淡易于伏击,气温也降了下来,略作行动也不至于中暑,并且真正投入战斗的往往是体型较小的雌狮——它们除了行动敏捷,散热能力也强于雄狮。

那些迫不得已需要在阳光下活动的食草动物,比如羚羊,除了脂肪少,还有一套独特的设备来为大脑降温,就是长长的颈动脉丛,那些密集的血管紧挨着鼻腔,如同汽车散热器,可以有效带走大脑产生的热量,从而迅速冷却大脑。它们就算不裸露皮肤,日子也能过得去。而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都缺乏这种有效的散热装备。

有人可能会继续追问:既然狮子、猎豹可以在清晨或者黄昏天气凉爽的时候捕猎,为什么人类非要在白天顶着大太阳开工呢?如果错过太阳最热的时候出动,不就没有必要脱毛了吗?毕竟那件毛衣非常实用,否则到了晚上气温降低,裸体的人类就不得不面对寒冷的威胁。

事实上,现在还无法判断人类当时到底是不是在大白天活动,从化石中无法得出作息时间表,但可以推测相关的可能性。在如今的非洲大地上,只有两种动物顶着热辣的太阳在大白天捕猎,一种是非洲野犬,另一种就是人。

为什么人类不像狮子那样选择在早晚天凉的时候出动捕猎呢?难道白天伏在树荫下休息不好吗?把这个问题换成简短的句子表达就是:为什么人类不搞短程追杀?答案很简单,有些事情人类不去做,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够。

短程追杀这种粗暴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人类的强项。在非洲大草原上,早已云集着众多短程追杀高手——狮子、猎豹、鬣狗、狒狒等,个个身怀绝技,都是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它们尖锐的牙齿有着令人生畏的撕咬能力,锋利的前爪可以紧紧钩住猎物的身体,起落之间,生死已判。特别是狮子,成败只凭一击之功,一击失手,则当即罢休,根本无意远追——它深知跑不过那些行动轻灵的食草动物。

无疑,和这些“杀手”争夺猎物并非明智的选择,所以人类放弃了短途猎杀,主动错开了傍晚的捕猎高峰,而只在大白天动手,实行有效的长途追杀。换一个角度看也有道理,既然是长途追杀,就必须在大白天进行,傍晚时光短暂,有可能追着追着天就黑了,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追到猎物。万一追出去太远,恐怕连回家的路都摸不着,那时他们可没有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