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第2/5页)

数学家说:现在的局势的确如此,但你能看到这点,说明这个局势少说还有六至七成变异的可能,你很不错,以后来剑桥跟我下棋吧。

10年后,年仅24岁的希伊斯的名字出现在了由奥地利《数学报》列出的世界数学界最耀眼的新星名单中,第二年他又一举夺得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这项一向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数学大奖,其实比诺贝尔奖还机会难得,因为诺贝尔奖是每年颁一次,而菲尔兹奖四年才有一次。

希伊斯在剑桥的同窗中,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皇族的女子,她疯狂地爱上了身边这位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但后者对此似乎有些无动于衷。有一天,皇家女子的父亲突然出现在希伊斯面前,他当然是不可能来替女儿求婚的,他只是向年轻人说起自己一直想为振兴奥地利科学事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问年轻人愿不愿意帮助他来实现这个愿望。希伊斯问怎么个帮助法,他说:我负责出资,你负责揽人,我们来办个科研机构什么的。希伊斯问:你能出多少资?后者说: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希伊斯犹豫了两个星期,并用纯数学的方式对自己的前程未来进行了科学而精确的博弈演算,结果是去奥地利的他比留在剑桥或以其余任何形式存在的他都略有胜数。

就这样,他去了奥地利。

很多人都以为,他这一去奥国会同时满足两个人的愿望,一个是有钱的父亲,另一个是爱他的女儿。或者说,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在奥地利既将赢得立业的荣誉,又将得到成家的温馨。但希伊斯最后得到的只是立业一件事,他用花不完的钱创办起一所奥地利高等数学研究院,把当时不少有才华的数学家云集到他麾下,并在这些数学家中替那个渴望嫁给他的皇家女子物色了一个他的替代者。为此,有传言说他是个同性恋者,而他的某些做派似乎也证明了传言的真实性,比如他收罗的人才中没有一个女性,甚至连办公室的文员也是男的。还有,在奥地利的新闻媒体中,有关他的报道总是由男记者采写,而造访他的女记者其实比男记者还要多,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她们总是空手而归,也许确实是他秘密的情结在作怪吧。

「容先生访谈实录」

应该是1938年春天,希伊斯来N 大学做访问学者,不排除有招兵买马的企图。

但谁也没想到,世界就在这几天里发生了惊人变化,几天后他在广播上听到希特勒出兵奥地利的消息,只好暂时羁留在N 大学,想等战事明朗后再返回。等到的却是朋友从美国寄出的信,告诉他欧洲的历史正在发生可怕的变化,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家都挂满了德国纳粹旗,那里的犹太人已纷纷出走,没有出走的都被送进了集中营。他一下变得无路可走,于是就在N 大学留下来,一边在数学系当教授,一边伺机去美国。但其间他个人的情感(也许是身体)出现了神秘又奇怪的变化,几乎在一夜间,开始对校园里的姑娘们涌现出陌生又浓厚的兴趣。这是从没有过的。他像一棵特别的果树,在不同的地域开出了不同的花,结出了奇怪的果。就这样,去美国的念头被突如其来的谈情说爱的热情所取代,两年后,40岁的他和物理系一位比他小14岁的女教师结为伉俪,去美国的计划再次被耽搁下来,而且这一搁就是10年。

数学界的人都注意到,自希伊斯落居N 大学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像一个称职的男人,却越来越不像一个有作为的数学家。也许他以前的盖世才华正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男人造就的,当成为称职的男人后,那些神秘才华也离他而去了。至于到底是他自己赶走的,还是上帝要走的,这恐怕连他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没有一个数学家不知道,在来N 大学之前,他曾经写出27篇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数学论文,但之后再没有写出过一篇,儿女倒是生了一个又一个。他以前的才华似乎在女人的怀抱里都烟消云散了,融化了,化成了一个个可爱的洋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