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3/4页)

小说显示,凯鲁亚克除了饱读文学经典之外,还随时记笔记写日记,每天记录身边人们的一言一行,这种习惯也给读者某种启迪,催人奋进。书中有个情节很感动人:凯鲁亚克在五角大楼工地打工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黑人嘴里唱着动听的歌曲,为了听清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他竟然尾随扛着铁铲的黑人穿越了整个五英里工地,并且在树林里坐了一整天,唱起《把我带回古老的弗吉尼亚》的歌曲。还有一次,为了亲眼目睹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演唱,他与两千名姑娘一起等待,而他是队伍中唯一的男生。对于文学艺术如此痴迷、如此执著,真令人称奇,因此他的小说常常充满了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十分贴近真实生活,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

此外,凯鲁亚克对大海的热爱是独特的,他对大海的描写是诗意的,他对大海的记忆是眷恋的,他对大海的赞美是真诚的,他把大海称作他的兄弟,他赞同“水手在海上风暴中比在陆地上更加安全 ”的说法,他说“我是大海的一个浪头 ”。他写了海上划单人划子的爱斯基摩人,写了北极白色世界的凄凉,写了海湾水域中悬崖直插蓝天的恢宏气势,写了他看见爱尔兰海时泪如泉涌的情景。“一天早晨,太阳冉冉升起,克莱德湾讨厌的迷雾渐渐散去,轮船驶入了海洋光辉灿烂的部分,在左边,你能看见苏格兰的悬崖峭壁,在右边,爱尔兰平坦翠绿的草地上点缀着茅草屋和奶牛。想象一下吧,就在海边拥有一间茅草屋!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怎么会不让读者心驰神往,也想去当一回海员!阅读他对自己海员生涯的叙述真是别有滋味。

然而,作为“垮掉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他的作品也许有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主人公不务正业,不循规蹈矩,不安心就读名校,不珍惜当记者的机会,今日有酒今日醉,喜欢四处流浪,常常醉倒街头;热衷于吸毒嫖妓,无所不为,整天混迹于社会的底层。不过,在这颓废之中却也闪耀着奋进的光芒,他试图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驱逐西方文明的体系,用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挑战美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可不是嘛,在一次漂泊海上的整个航程中,他醉心于经典作品,说话不到十个字;即便吸毒患病进了医院,他还念念不忘当作家;他与到处流浪穷困潦倒的乞丐无赖不同,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青年,他其实憎恨道德的沦丧,信仰的混杂,不是吗,他在书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功能,一种日常责任……为的是净化内里。 ”

当然,凯鲁亚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是他“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思上说,他的人生是在路上度过的,因而他的小说也主要写了他在路上的经历:《在路上》写了他与几个垮掉分子分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长期漫游,浪迹天涯;《达摩流浪者》写的是他在加州的登山经历;《孤独旅者》更是记叙他在路上的种种观感和思绪,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彼得斯堡码头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领地,从直布罗陀到马赛、巴黎,混迹社会的底层,寻找生活的原始意义。《杜洛兹的虚荣》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在路上”的故事:凯鲁亚克从家乡洛厄尔来到广厦千万的纽约城,从乡间小镇来到世界名校;接着他乘车去美国南方,乘船去英国和北极,即便参加了海军,也与众不同,被收押入狱,转了几个监狱。他一直在路上,对社会、对世界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孤独的英雄般的探索,这种生活是落寞的,但也是令不少人向往的,如果不能亲自轰轰烈烈地走一番,那么读一读这种生活经历也让人大开眼界。

凯鲁亚克仗义疏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好汉精神”也是小说的一大看点。我们无法了解真实生活中的凯鲁亚克是怎样一种人,但至少小说中的杜洛兹确实是这样一种人。他当润滑工时,有个家伙与他的好友打架,他用拳头猛捶厕所门,吓跑那个歹徒;还有一次,姑娘塞西莉遭到两名军官挑逗侮辱,他只身与他们搏斗,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头发也被揪掉一撮。最典型的就是他为了朋友克劳德,明知他是杀人犯,还帮助他隐藏犯罪证据,结果自己锒铛入狱。这种舍己助人的行为(我们不应该效仿),不管如何愚忠可笑,但却也是他独特个性的充分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