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杜洛兹的虚荣》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生前的最后一部半自传性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八年。小说用给妻子写信的形式,记叙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间,作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高中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海军、监狱等地的冒险历程。凯鲁亚克(杜洛兹),一个热情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运动员奖学金,从有着法国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国小镇劳工阶层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学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国常春藤名校,满怀美丽的憧憬,带着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为橄榄球明星,在运动场上一鸣惊人,但因与教练关系不和,没法实现他成为著名运动员的理想。赛场的挫折更激发他刻苦读书,努力创作。为了汲取写作养料,他下海、吸毒、参军、入狱,亲身体验了美国底层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经历从一个侧面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人民,学生、士兵、工人、海员等各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国百态图。

杰克·凯鲁亚克一生写过二十余部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在路上》、《达摩流浪者》、《地下人》、《科迪的幻象》、《大瑟尔》等,他以“自发式散文”的写作方式,描写了他为寻找自由和归宿的流浪生活,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流浪生活的遭遇和感受,并作自我剖析,被人称为“个人新闻体写作手法”,受到了几代青年,尤其是有独立个性青年的追捧。

对凯鲁亚克作品尤其是代表作的评价已经很多,褒贬不一。那么,他的绝笔之作《杜洛兹的虚荣》价值何在?又有哪些吸引读者的地方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小说的内容上来看,凯鲁亚克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打法,只要他一上场,他的队就会大获全胜,尤其是他憋着一股子劲,希望通过橄榄球实现自己及全家脱贫致富、侨居纽约的渴望。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世道的黑暗,教练要么有眼无珠,不识骏马,要么别有用心,按凯鲁亚克父亲的说法,受了有钱有势人家的贿赂,让没有才能的人上场当主力队员打球,结果天才的橄榄球运动员反倒坐冷板凳,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读来让人感到愤愤不平,十分惋惜。尤其是当凯鲁亚克在奋力拼抢中腿骨折断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总教练陆·利贝尔还说他装腔作势,让其他教练别理睬他,结果他带着断腿在赛场上又奔跑了两个星期,真叫人义愤填膺。社会的不公,贫寒子弟的不幸遭遇足实引发读者(尤其是热爱体育运动的读者)深切同情,受到极大的感染。

其次,凯鲁亚克作为贫寒子弟的自我奋斗精神在小说中处处闪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效仿。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节很多,比如:“清晨六点,我嘟哝着起床,洗洗刷刷,穿戴整齐,下楼拿好午饭包,急匆匆走上布鲁克林惹人喜爱却寒风刺骨的红色街道,步行三个街区,来到……地铁车站。我走下阶梯,随着数百名手拿报纸和午饭包的人们挤进车站。一路上,我一直站到时报广场,整整三刻钟,天天早晨都这样。……我抽出数学书,一边站着一边做我的家庭作业,午饭夹在两脚之间。……用双脚护着午饭,我能斜着身子,转过脸去,面对着摇晃的车厢壁学习。……列车抵达七十二街时,又有许多工人挤上车来,他们前往曼哈顿和布朗克斯的非商业区工作,不过,我不再担心了:我有个座位。我转而学习法语……继续北上,再行驶一个小时,直至列车钻出隧道……靠近学校啦?没有,因为我得在那里走下一段高架阶梯,随后爬上一座陡峭的小山,坡度大约四十五度或稍许不到一点,那是一阵十分费力的攀登。到了此时,我与所有其他男生都汇聚在一起了,大家气喘吁吁,嘴里吐着清晨的热气,就这样,我清晨六点从布鲁克林起床,直到现在,八点半,两个半小时一路兼程,终于来到上课的班级。” 凯鲁亚克求学之艰难跃然纸上,为了求学他寄居继外婆家,为了求学他每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就有五个小时,为了求学他分秒必争,在地铁上用双脚夹着午饭包看书学习,其刻苦精神足实令人感动,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必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