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诗歌赏析(第4/13页)

在小说中,这首诗完整地出现在剧情中,同样是在顺治二年的中秋,现实与虚构,就这样通过这首诗叠映在一起。天上明月,心中大明,也通过中秋夜叠映在一起。故国旧主,始终是遗民心头那片最皎洁无瑕的白月光。

逍遥恋酒非耽罪

——行走在避世与入世之间

坐想昆仑也一方,乾坤何处是吾乡。逍遥恋酒非耽罪,地自由他天自茫。

——《甲申八月访道师五峰龙池不遇,时道师在马首伪署,次右玄韵》三首之二

这首诗的题目极长,内容又很曲折,同样曲折的,还有傅山写此诗时的心境。

“道师”是全真龙门派还阳真人郭静中,是傅山道教的恩师,也是他医术的恩师,同样也是一名反清复明的义士。“五峰龙池”指的是寿阳五峰山龙池寺,今名龙泉寺,是傅山出家之所。“马首伪署”指的是李自成大顺的一个官衙,马首说的是李自成闯王的称号,伪署的意思就是伪政权。

诗的题目说的是,傅山在甲申八月到五峰山龙池寺寻找师父郭静中,却没有找到,因为此时郭静中已经去了李自成军中,因此傅山写下了这三首诗,和右玄的韵。

右玄,前面说过,就是陈谧。

次韵是和诗的一种,又称步韵,就是依照原诗的原韵、原字、原次序,一丝不差的和诗。

傅山这个时候去找师父郭静中,自然是心中有事,想得到师父的指点。他心中的事,并不难猜,国家已亡,李自成败走京城,清兵入关,横扫北方,剃发令已下……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傅山心中一定充满了彷徨。

寻找恩师,改换道装,这条路,其实很明晰地指向归隐。在同一时刻,大量的汉家遗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家这条路,以躲避剃发易服之耻。但此时郭静中的行为,应该是有些出乎傅山意料的。郭静中居然采取了和“闯贼”合作的态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汉人力量,共同抵抗清军,此时的傅山,恐怕还没有想到这一点。

郭静中原本就是方外的出家人,因此对于李自成军的农民军,应该没有特别的好恶,但傅山则不同,他毕竟是大明王孙一脉,家境又颇为富庶,李自成起义之后,傅家各处田产多被侵占。傅山对大顺,应该是有恨意的,“被贼祸”一词,在傅山的著述中也曾多次出现,所以,骤然之下,傅山不能完全理解郭静中和李自成军的合作,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于郭静中和李自成军的合作,傅山在这三首诗中表现出了微微的惊讶,以及深深的钦佩,却没有半点反感,为国家大局,放弃私人恩怨,这种心胸,也是难能可贵的。在其他两首诗中,傅山称赞郭静中“大隐真能混清浊”“太上忘情难可学”,就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广阔无垠的江山谁能雄霸一方?天地乾坤之大何处是我的故乡?即便是卓然世外诗酒逍遥也并不是什么罪过,天地存亡有道,流转有序,并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

这首诗,表达了傅山当时苍凉迷茫的心境以及心灰意冷、向往归隐的情绪。以当时的傅山的遭遇和社会环境而言,这也是有情可原的。从一开始的伤心失意想要退隐山林,到后来的四处奔走,散尽家财,全心全意支持反清大业,到最后的坚持始终,一生守节,绝不与清廷妥协,这样的傅山,才更真实,更可敬。

小楼尘土暗窗纱

——护花岂非真侠士

小楼尘土暗窗纱,不见楼头解语花。棋冷文楸香冷篆,床头横着旧琵琶。

——《顶针诗》十四首之一

这是一个凄婉而忧伤的故事,一个如花女子的一生,被记录在这组组诗之中,传之后世。

根据李中馥的《原李耳载》记载:太原有一名乐伎,名叫秀云,字明霞,是太原府的花魁。她“声容冠一时,工小楷,善画兰,操琴爱《汉宫秋》,又能琵琶”。后来被一轻薄子所迷惑,轻信谎言,倾囊相委,过了许久,方知受骗,最终抑郁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