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第4/5页)

二是,单对多的功用。如文学院曾经把我的日志《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放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上。现在文学院的“师生交流”、“现当代文学教学”网站都还保留着我的日志,期望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有个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到头来也都是答自己问。

我原来想把本书主书名取为《做教师就是做牧师》,表达一种思想或理念。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但是想想这偏于高深和令人误解,而且本书是针对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故此改名为《谁的青春不用追问?》。

当然还有一个书名同时针对学生和家长,它就是《好老师赛过好妈妈》。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代替妈妈,而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着一般妈妈所不具备的理性与学识。

有的同事给我想了《锦瑟华年谁与“渡”》这一书名,但是这又与《锦瑟华年谁与度》这本书几乎同名。再后来,我发现当当网上光是以“谁的青春不”开头的书名就有十多个,所以弃用《谁的青春不用追问?》。我又构思了《谁的成长不用追问?》、《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我青春,故我追问》以及《锦瑟华年“我”与“渡”?》,第一个的“成长”不如“青春”响亮,不如“青春”有吸引力,似乎名为“成长”的书都不怎么畅销;最后一个有点太文艺或费解,可能更适合中文出身或古文底子厚的读者。

鉴于此,我选择了中间的《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有的学生说得好:“老师,如果青春已去,是不是就不需要追问青春了呢?所以我觉得《我青春,故我追问》这个书名可能更适合于正值青春的人群。个人浅见是《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会给那些在思想上、精神上对青春作过幻想、思考、追问和怀念的人更多一些心灵上的共鸣。幻想的可以是还没经历青春的少年,思考的是正值青春的人,追问的是一些经历着却还懵懂的人,怀念的应该就是那些经历了依然怀念自己走过的那段曾一直追问青春的人。”

其实除了学生所言之外,这个书名对正值青春的人来说,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年轻人的思考和寻找,有年轻人的执拗、自信、自我、个性和存在感;而对处于青春尾巴的人或中年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人生的沉淀,是感慨,是追忆,是对话。而且这个书名,即使人老了,都不会讨厌它;但是人老了或成熟了,对“我青春,故我追问”这种书名就会讨厌。说到底,我只是想选一个到老了都不会后悔的书名罢了。

除了适用对象较广之外,还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朴素得直入人心的思想。如尹建莉老师也喜欢这个书名,因它“有所指”,使人欢喜或怀想。而在形式上,目前的书还没有或绝少把“青春”、“用来”、“追问”中的两个词合在一起的。这个书名除了切题之外,更是通俗易懂、自然质朴,就像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我也发现,这个书名虽源自我的感悟,但是无意中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那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的启发,就像曹禺写完了话剧《原野》,才发现其结尾无形中受到奥尼尔《琼斯王》的影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