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第2/5页)

学生对我的评价更令我感动。为了适应网络特点而又不暴露个人隐私,我且以昵称来称呼他们。教师节,晨曦发信息说班里同学喜欢上我的课,课上得很实在,说我是很好的老师,祝我桃李满天下。月儿、宁馨儿等祝我教师节快乐。感恩节,小弦感谢我带他走上文学道路;晨曦说:“黎老师,谢谢您对我们学生那么认真与负责。每次找您帮忙,您即使很忙,也会帮我们,真的特别感谢大学里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感恩节快乐。”诸如此类,信息太多,有的保留几天,有的很快删除,附在这里的大多是当时记录下来或从记忆里摘录的。

也有很多不是在节日里的评价,更能看出学生的领悟。如月儿说“真正平静的人是很有感染力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老师您很有责任心”;“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无痕说我“具有一种安定的力量,也比较干净”。启鑫说我“活得真实,真乃良师”。宁馨儿和Win-tree都说我是她们的精神导师,后者还详细地提到我“淡定,有能力的谦虚”;“淡然,知足,有定力”;“有责任感,认真,具有研究精神,实事求是”;“优秀而又好的老师真的不多,遇到您是我的幸运”。莫名说:“老师所讲的教学生爱,区分无知、无耻、无用很有用。”乐未央说:“打心里对您比对其他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和感恩。”L.ting说“老师您心境很平和”;“是我求知路上遇到的良师、导师”;“我想尽量把论文写得比较完善点,不然不像您带出来的学生”。小说寻说:“您是一位善良有良知的老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或许,您并没有大师般的才能,但是您有大师般的仁爱。”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评价都是他们在QQ里给我留言或跟我聊天时提及的,可以见出他们的观察。他们的真诚令我惭愧,促我反省,也催我前进。催我前进的结果就是写日志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也许更因为我的性格所致,因为在他们评价之前我早已经开始写这种解惑式的日志了。

我当过学生导师,现在该制度取消了,因老师少,学生多。我现在正在做带班导师。这两年多时间,我写了200多篇日志,它们都是为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写的,现挑选出其中的80余篇结册成书。

这几年,我做大学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数量很多。他们呈现问题的方式大致如下:或者主动问我,如以电话、邮件、QQ留言或聊天或课下当面提问等方式;或者是我看了其作业、说说、日志和群里的发言而获悉。他们的问题类型则涉及学习、考研、爱情、实习、找工作、性情、习惯、青春、追求、教育、社会、文化、学术等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对爱情、成长和教育三个方面。我把本书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大板块,就是希望每一板块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我觉得我担着一种责任,即为人师表,不能只是为了生存,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还要能给学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存之外,修养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维得到开发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静。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自拟的“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座右铭,我放弃了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义务地写相关的日志作解答。编辑邹绍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本书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的确,如果这两三年不写这些日志,只做学问,我会多写一些论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这样的心灵成果了。可以说,本书真的是一本心灵之书、安静之书。我不知道其内容到底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够坚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