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第3/3页)

他是一个朴实而又热心的人。随便什么时候请他,他总是不会推却的。在下午六点来钟的时候,他果然来了。当我们说明了我们的意思以后,他就欣然地走到桃树下,轻轻地把手伸向桃子,桃子于是便自动地落到他的巴掌心里,好像是专门等他来摘下似的。他是一个不大讲客套的人。他把桃子放在袖口上擦了两下,就坐在院子中央的一个凳子上吃起来。他不仅会种桃子,而且还会欣赏桃子的滋味。他吃得非常痛快。看样子,他丝毫也没有怪我们请他太迟的意思;相反地,从他欣赏桃子滋味的表情看来,他倒似乎是在夸奖我们的种植技术呢——当然他没有想到这种技术完全是他传授给我们的。

看到他这种满足和赞许的神情,我们方才所感到的那种歉意和自责也就无形消散了。我们倒是从心眼里感到愉快,这种愉快可以说是我们从种桃子的劳动中所得到的最高的奖赏。

□读书人语

请注意这篇散文的具体创作日期,正是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表现的内容来讲,作者或许想竭力“知识分子劳动化”地改造自己,为劳动人民唱一首赞歌。于是才有文中“刘伯伯”的四次出现,而且都是关键时候出现的:帮助解决“桃树”或“桃子”问题。应该说,《桃子熟了》与《荔枝蜜》和《茶花赋》等名篇相比,总有些异曲同工,不过杨朔的散文更刻意更诗化罢了,而不像叶君健的平实自然、更接近于生活的原色。当然,就表现的题旨和时代背景来看,二者几乎是孪生姐妹。我总觉得,处理这类题材,作家是虔诚的,是本质的,但在今天看来总有点儿喜剧成份。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写自己熟悉的和感受深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往往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历程,难道就不含一点儿悲剧成份?《桃子熟了》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作家真实境况的又一次坦露。 【宁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