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3/4页)

本部长从文学杂志上抬起头来,与对面一起看杂志的香春课长的视线交会。他眼里读小说的兴致已消失了。

本部长拿起一旁的铅笔,再一次低下头读杂志。他的双肩看起来硬邦邦的,像钢筋一般。他的左手手指在字里行间移动着,右手握着笔在左手停下来的位置上重重地画了下划线。

这一带,还有很多农户。农家间隔着宽阔的田地,中间还有一些叶子发红了的小树林。这里好像曾是一个富裕的小村落,有许多传统的旧瓦房。其中一户人家门前有条公路,沿着公路种着一排悬铃木。这户人家的院子四周是一圈柏树树篱,院子里有一棵老樟树,高高地向天空伸展出枝杈。让金井中意的路就是这条悬铃木小道。这棵从大老远就能看到的老樟树似乎是一处地标,吸引着他的脚步自然而然地走到这里……十月中旬,在金井决定退房回东京的前一天,他腋下夹着写生簿,最后一次去他中意的那条小道……

香春课长将《户仓寡妇被杀案实地勘察报告》,双手递给了本部长。

近年来芝田市迅速发展,公寓房、商品房以及私人建筑不断向城市周边延伸,然而案发现场附近尚未完全被开发为住宅用地,属于新开发地和旧农村的交界地区……

被害人山根末子的居所,如示意图二、三及照片一、二、三、四所示。宅地外植有与道路平行的悬铃木,西北角有竹篱与外界区分。南面外围栽有高约一米半的柏树,内侧则为檀树,两者形成树篱防火隔离带。院内有一棵高八米左右的古樟树,在附近一带很显眼。

本部长仔细地对比了杂志上的下划线部分和《实地勘察报告》中加点的部分。

“毫无疑问,环境特征简直一模一样。”本部长肥胖的脸上开始充血,如同涨潮一般很快变得通红,“这个作者在发生凶杀案之前,也就是‘十月中旬’,曾多次经过户仓山根末子的屋前。凶杀案发生在十月二十八日夜里。十月中旬一般指十四五日到二十日这一段时间。所以他经过山根末子家的时间,应该是案发十天或一星期前。”

“我也这么认为。读到杂志上引用的这段文字时,我眼前就出现了那熟悉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又和印在脑海里的《实地勘察报告》所记述的场景重叠在了一起。”香春课长挺起了弯着的腰说道。

“我要请教一下,作者空想出来的场景,有时也会偶然和实际场景相一致吧?”

“相似的情形估计有,但不可能像这样连细节部分都丝毫不差。”

“这就是说,作者肯定去过那里,并且是在案发之前?”

“可是,这位作者当时一直在他家佐贺县的唐津市,一晚上都没外出过。”

“此话怎讲?”

“刚才我跟唐津警署联系过。碰巧搜查课课长就住在作者下坂一夫家附近。据他说,下坂一夫在一个月前搬到福冈市去了,现在和新婚妻子住在公寓里。他父亲在唐津市内开着一家很大的陶器店,他本人计划最近在福冈市开一家分店。”

“一个月前搬到福冈市,那也是没办法的事。问题是,去年十月份,这个叫下坂一夫的人真的一直在唐津市?”

“是这样的。”

“这么说,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偶然巧合?细节也是?”

“不是偶然巧合,是看到实际场景后写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部长的目光变得严峻起来。

“我觉得写这段文字的人不是下坂一夫。同人杂志评论栏目的评论家不是也说了吗?小说中只有这段文字写得好,所以加以引用,其他部分都写得不行。所以我觉得,这一段文字不是下坂一夫写的,是别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