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第二次挑战者——伟大的威廉•威利斯(第2/8页)

威廉•威利斯出生于汉堡,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我曾问过他,他的航海生活是否就是在汉堡开始的。他说:

“当然,我的德国父亲和捷克母亲都未在海上旅行过。我从4岁就在汉堡海滨的林荫道上跑,船只拥挤的港口总令我无限神往。5岁时,有一天我登上一只小船,解开缆绳,拿起了船桨,但是我的手太小,握不住那粗大的桨柄,结果,船被水冲走。岸上的码头工人和水手发出了警报,于是,海上警察巡逻艇把我救了回来。15岁时,我登上一只开往南美的四桅纵帆船,这就是我的海上生活的开始。后来,有好多年我没有出海,但是对大海的感情却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1951年的一天,他产生了孤身乘木筏横渡太平洋的想法。

“我很清楚,别人不会像对‘康铁基’号那样有兴趣地谈论我,因为我是在人们大谈‘康铁基’号之后才孤身航海的。但这也无关紧要,我只不过是要去经受考验而已。”

有了“康铁基”号的经验,谁都知道长期在海上漂流的木筏最好是用轻木制造。

威廉•威利斯的木筏要使用直径80厘米的轻质圆木制造,但在厄瓜多尔,伐木工人为了便于从热带森林中运出木材,不愿意让这种轻木长得很粗,所以,寻找适用的木材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还很难找到。威廉•威利斯租了一架小飞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最后终于找到了所需的木材。被伐倒的轻木利用河水流送到瓜亚基尔,1954年4月2日,他开始在这里建造木筏。

“我根本不想按照一般格式造木筏,我有一只单人操纵的木筏就足够了。”

木筏上的主要设备是一个真正适用的舵,没有桨。他说:

“我需要一个转动舵板的普通舵轮,我请人造好了这样—个舵轮安装在木筏上。后来的航行实践证明:虽然许多水手说不行,可我的木筏仍然顶住了从后面打来的狂涛巨浪。”

和“康铁基”号一样,做木筏的轻木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威利斯的木筏长10米,宽6米,上面装有两根桅杆和一根前斜桅,一个主帆和一个三角帆。木筏上有一个密封的舱房,头部大体呈三角形。

至于食物,威利斯决定不带科学计算热量的压缩食品,只带“马奇卡”和“拉斯巴杜拉”。他说:

“‘马奇卡’是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经常吃的、用谷物粉制成的食品。印第安人把它做成丸子,不用锅灶和炊具加工就可以吃,据说它能使人产生像骏马一样的力量。印第安人通过空气稀薄的山区运送沉重的货物时,总是不住嘴地吃‘马奇卡’。至于‘拉斯巴杜拉’则是一种原糖。有了这两种食物,我相信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不过威利斯后来还是带上了一个炉子,说是“为了烤鱼用”。他把450升淡水分装在连接起来的几个木桶里。所有前来观看木筏准备情况的人都摇头说:“这比‘康铁基’号更荒唐,一个人出海远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人,别人越说不可能,他就越要干。

1954年6月11日,造好的木筏由一艘客货两用轮船运到卡亚俄。木筏装上船时,差一点碰到轮船船头上,威利斯为救木筏,扑到船头一根柱子上用身体挡住木筏。他说:“我用尽了全身力气,觉得皮肤都要裂开了。事后我到船舱里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得了疝气。但是我决定不告诉任何人,就算我的妻子也不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使我停止远航。”

泰迪•威利斯说:“我一直在卡亚俄等他,我们在一家旅馆里住了4天。6月22日,我们下楼吃过早饭回到房间后,我要他发誓不到澳大利亚去,他答应说可以在萨摩亚群岛停泊。我们一走出旅馆,就被摄影记者们包围了整整两小时。我们在最后告别时,摄影记者又拍了许多照片。这时,我几乎不能控制自己了,然而我仍然强自镇静。木筏开始渐渐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