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甘露对话(第3/18页)

孙:那这样不就等于为电影院拍电影了。

王:甚至都不知道为谁。电影院完全是巧取豪夺的,老实说。放映一部电影真需要抽这么高水吗?不需要。你不就这点人工、电费和建电影院的折旧吗?至少院线公司跟在里头抽百分之三十没道理,他跟电影院是一家,都是老省一级国营发行公司变的,电影院上级。院线公司不承担宣传费,还是得制片公司自个儿掏钱。院线实际上也不管放映,也就是帮着安排点档期,组织点首映权拍卖,开点记者会,跑前跑后,坐地收钱。他们完全是通过垄断形成的强势。

早年有人做过尝试,跳过院线公司直接跟影院勾上放片子。你一部电影挣钱了吧。院线公司跟影院说了:全年供片我不供你了。特别是外国片。外国片最挣钱,又有人看,给外国片商分成又低,比国产片低,好像是百分之八,不知是不是保护国产片的举措。外国片进口归中影公司和华夏公司,两家抓阄分配额,到省市这个配额就分配给各地的院线公司,由院线再下影院。实际上现在叫院线公司了,还是起着过去省发行公司的主导地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头好处都占着。

那你说你要自己维持一条院线,一年至少要二十部电影。俩礼拜放一个新片不算多吧?你这个多厅的,就要再多买些电影花搭着,使你这个电影院里才有电影可放。

孙:在我听来脑子完全是蒙的,就跟看某些电影一样。

王:国家电影厂基本不投电影了。投资主要靠民营公司支撑,一般民营公司上来,在2000年之前,投资千万就算大手笔了,在市场上就算领跑了。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投资三五千万的,那就已经很有叱咤风云的气象了,可以为导演们传诵一时了。我还真没见过谁一把砸进来三五亿的。三五千万已经算很大了。三五千万的投资,生产一两部电影够使,全是小成本可以玩十个八个,怎么可能生产二十多部电影呢?当年北影厂,长影厂,上影厂,一年也就十几部电影。一条院线的胃口靠一个制作单位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就造成享有进口片配额的院线公司在中间什么也不干白抽三成影院还不敢得罪他。发行还得导演制片人自己去发,或者找民间独立小发行公司。这个民间独立小发行公司,像那个“保利博纳”的于冬,就算做得最好的了,据说也主要是靠发香港下脚料,在香港放完了拿到大陆来放的黑帮片挣点辛苦钱,利润空间非常小。也就百分之几的缝儿吧,那么一口剩汤。

商务——就是企业赞助、贴片广告,说起来好听,其实大部分是媒体交换,不是现金。譬如说,当年《天下无贼》放映前就号称拿下了三千万的商务,那里头大概有一亿条免费短信,多少家国美电视同时播你的片花什么的,事实上这些个东西只起到宣传效果。

孙:眼下任什么都跟短信扯得上。

王: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哭着喊着干电影,还真就拍成了也没见谁饿死?应该说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晕投资。晕着一个是一个,电影只要上了,工作人员就先在成本里挣钱了。这个电影的成本里,过去说一半是人员成本,三分之一是这个器材胶片洗印费用,剩下的是人吃车马喂。宣发费还不算,过去没有这一块。现在一般来说宣发费和制片费你得按一比一投入,你拿十块钱做片子,就得再拿十块钱做宣发。这就造成完成一部片子到推向市场的总成本翻倍。

而且,现在人员成本又大幅上升,你请骇腕儿所谓大卡司的钱要另付,不在制片预算内,但还是在总成本里。所以整个人员的成本就可能变成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二,五分之四。器材胶片的增长不太吓人,因为器材公司之间的竞争还在不断打折,器材是趋于便宜,至少是没怎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