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大国崛起(24)(第3/4页)

这项政策几乎是在别的国家不可能被复制。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农民是真正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只要土地在,又能种下粮食,那么就能保证粮收季节定然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实在为难还能上战场去搏一把,基本不怕还不了债。

能还自然敢借。

而国家贷款这一政策最容易养出腐败和高利贷的行为,又因为秦国强大的地方管控力以及消息传递能力、还有秦国严格执行的刑罚可以有效打击这类潜在犯罪,使之真正落实到位。

其次,要能够实现这一步工作,就意味着地方基层结构,也就是县乡一级要有一定的储备粮并且要有严格的管理机制。

秦国一惯都有在县乡地方一级储粮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粮税的收取是从县乡一级层层传上上缴的,然后由粮税官员核对后收取,这就注定了地方官吏必须修建粮仓储备粮食。

而且在实际的行政工作中,秦国的地方官员手上也都会有一定的活动资金和粮食,这部分主要用于地方突然调兵时候的军备以及公务员出行时候的车马费。

而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秦国相对完善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及互保制度。

这才是秦人对于自己人放心的底气。

但这些县乡级别的小灾无妨,若是涉及多个郡级别的大型灾难就很难靠着县乡自救,在过往遇到举国性大灾,七国间普遍的行为是从国外购入救济粮,然后用这些救济粮来平抑粮价。

先不说发生灾难到粮食被运到约定地点签收最后下放市场需要多久,百姓能不能等得起,单单就说通过这种国际贸易方式购买的粮食质量以及金额能否得到保障就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百余年前,晋国发生灾荒时候秦国卖了粮食给他们,而等到秦国发生大灾时候晋国却拒绝出售粮食,秦国当年虽然咬牙撑过来最后还成功揍了这不道义的人一拳,但自己的国力衰退人口骤减却是不可弥补挽回的损失。

——粮食安全。

吕安认为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买得起能够活下去的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现在这一点在秦国看起来并不成问题,。但是在从数据图上可以看到,秦国各地的粮价均有不同,而且随着季节变换粮价浮动颇大,这一点在平时看起来不成问题,因为大多数的秦国民众并不需要通过采买粮食来生存,他们最多就是稻换粟或者粟换稻改善口味而已。

但是一旦遇到灾年,这就是致命问题。

秦国有规定,即便遇灾,粮价亦是要在一个区间内,不可以超过两倍以上贩卖,但是在灾年活动的多半都是六国的商人,他们往往会互相勾结采取集中起来停止出售的方法逼得秦国官方妥协。

妥协当然是不能妥协的,但是百姓没有粮就会饿死,这时候官方唯一能用的法子就是由秦国官方来贴补差价。

因此吕安提出,秦国必须拥有定价权。

而想要拥有定价权,秦国人手中就必须拥有能够和大商户们扳手腕的粮食。

所以……

“臣提议,建三仓制。”

“第一仓,为仓廪府库,依托于如今的粮仓储存机智机制,呈为战备用仓。”

“第儿二仓,为平仓。

由朝廷低价时期买入高价时期卖出,与仓廪府库互相贴补,专用以调节市场价格。”

嬴政微微颔首:“善,那吕卿之第三仓呢?”

“第三仓,为义仓。”这一次,吕安降低了语速,说得更为详细:,“此仓单为调节地方灾患所设,在丰年时期由各家捐赠,当地有有饥馑时,则开仓赈给当地。”

“那若无灾厄,仓库又当如何?”立刻就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了,“仓库储粮成本颇高,一个不当便养出硕鼠来,且于百姓而言,此何尝又不是一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