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大国崛起(24)(第2/4页)

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人口无论到哪都是极受欢迎的。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若非过不下去他们也不会真的迁走,。因为离开原有国家,新的国家准备如何接纳他们是未知的,好的话是作为一无所有的平民重新开始打拼,糟糕些的则是会成为二等公民,更惨的则是变成奴隶。

吕安抓住了这一点,向众人展示了一张秦国人口的数据表,上头用柱状图以及连线折线图向众人展示了秦国的可耕地数据和人口数据以及税务数据。

毫无疑问,随着近些年来的人口增多,秦国的税务和耕地数据都在一路提高。这上头的人数并不算准确,吕安只是根据文案资料进行了粗略统计而已。事实上,秦国拥有的,肯定还要比纸张上所写的要更多。

这个人口快速流动的时代,秦国唯一能够算出辖区内人口数量的可能只有东郡,这还是因为东郡重新建立了户籍制度的关系。其余的郡县中山民野人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登记,但他们要活下去必然也是有所产出的,这部分人口以及他们开垦的土地都是灰色数据。

在听到这一点背书的时候,嬴政眉头微微一皱,但他将之按捺下来,继续听吕安的讲解。

吕安的意思很明白——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人口决定生产力,秦国一直是人口严重不足的国家,地广人稀程度堪称六国之最,也就楚国勉强可以相比,所以要发展重点就是吸引人口,。

那要怎么吸引民众?又要怎么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国家的依恋感从而不被别的国家勾过去?

单单是在秦国生活的高收入以及安全度并不完全足够,这个只是一个上限,而不是下限。

所谓的下限就是生命财产的基本保障,否则就算赚的得再多,一场大水来了把房子冲了田产淹了,到时候人活下来又要怎么生存?和一无所有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能够重新坚强起来开始打平打拼,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吗?当然不能。

他的这句话当即引来了当即几个反对的声音,青年并未转头,只是淡淡说道:“臣曾经听一位长者说过一句话:当你指责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这句话,臣一直铭记在心,与诸君共享。”

众人刀一样的目光立刻刺向了吕安,同时还有一小波刺向了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的吕不韦,当然其中偶尔也夹杂有几道赞赏的目光。

沉默不言的吕不韦:……不,真的不是我,我没说过这个。

吕安没有理会异样的小气氛继续道:“拜秦国历代先王庇佑,秦之粮产颇丰,别的六国做不到的事,我们未必不可做。行他人之不敢、不可行,方为大丈夫。”

一句话将场面气氛调动得热络起来后,他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编写的一系列赈灾手段,并且和被他转移了话题的诸多大臣商讨此事并进行现场修正。

他记性好,别人有什么意见当下就能记下来然后替换,最后竟然不知不觉这份提案就在“群策群力”之下完成并且由秦王当场敲定。

众人:妈哒,怎么就被带过去啦!

吕安当然没有想着白发粮食,这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养成人民不自救的习惯。遇到灾难还是要以自救为根本,政府管理社会帮助为辅这一原则来进行。

所以他初步提出的是以工代赈,由政府提供工作机会,然后以略高的价格雇佣这些百姓,给他们发放薪水,鼓励他们参与到灾后重建的活动中来。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非农时进行,否则还会耽误第二年的收入收成。

在农时,可以由官方作为保人,以地为抵押,官府出面低息贷款粮谷和耕牛保证当季的耕种,同时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受灾情况进行免税,以来进行灾后第一步的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