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哭过的人,才懂大笑不易(2)(第3/5页)

  他说“这是独食,这是求生。”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往返检察院、法院、看守所、监狱。

  监狱外零星开着几家小馆子,有时候亲人接了刑满释放的亲人,会在那里吃点东西。

  有一次是去监狱交换材料,中途就在馆子里解决午饭,恰好碰到一个刑满释放犯人。当时大概是下午六点的样子,微风,尘土顺着门缝冲进饭店里,带着土腥气。

  那人理着平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端端正正的。

  面前一份花生米,一瓶牛二,一份火烧,还有几个空的盘子,应该是吃完的凉菜。

  他拿筷子夹起一颗花生米,放进嘴里,闭着眼嚼一会儿,像是吃什么珍馐美味,然后喝一口酒。

  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我猜他应该是在等什么人吧。

  可服务员悄悄跟我说,这人都坐了快一小时了,还没等到什么人。

  我临走前,帮他把饭钱给结了。

  不管他等的人来没来,我总希望能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一个人独食,这是最孤独的腔调。

  读书谬论

  我的学问有点儿臭。

  这主要和我摄取知识的方式有关系。网络时代,电脑手机,走哪儿都能翻着看着,可这毕竟都是浅阅读。图书馆里,教室课堂,也多是为了生计奔波的专业书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我来说,真正能捧起书本慢慢读一读,有兴趣读一读的,反而是在厕所里。归功于我爸的发明创造,我家马桶旁有一个简易书架。我爸负责的书目是《浪荡女人》

  《野火春风斗古城》《猎人笔记》;我妈负责的是《饮食男女》《李碧华小说选集》《小团圆》。

  至于我自己的书单,不敢列出来让读者见笑。大多是野路子,想哪儿看哪儿,一本街头派送的《健康保健》,我能瞧上半个小时,专找有姑娘插图的章节。

  厕所读书,给我带来了俩坏处。

  第一个是长时间马步锻炼,下半身气血不畅,走路打飘。

  第二个是形成了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人家巴老先生是利用狗看到食物或者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投食前都摇铃铛,连续几次后,巴老先生即使不把食物拿出来,只要摇摇铃铛,狗照样流口水。

  对我来说,我现在看见书,哪怕不翻,都想去厕所。

  如此奇妙的现象,至今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就像我妈希冀从连续剧里获得家庭伦理问题解决办法一样。

  大多数人读书,总想得到点儿什么,要不然对不起那花出去的二三十块钱。

  初中的时候,坐我前排的姑娘,属于文学少女类型。手边的书都是《瓦尔登湖》《金阁寺》,文艺指数要是和现在豆瓣上读书的姑娘对比,估计能超过她们两百个百分比。这姑娘常穿白衬衣,黑色长发,浅色长裙,班上同学视其为天人。男生轻易不敢找她说话,否则一律被其他人当成叛徒,每人和她聊天时间严格控制在三十秒内,一旦超时,严惩不贷。

  不过后来我想一辙,既然不能主动出击,那让姑娘自己送上门不就行了么?

  用文艺腔调吸引文学少女,这是一个初中少年智商的极限了。

  我开始读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