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叹晚(第2/4页)

老伴背着孙子从外面回来了,孩子手里拿着些零食,都是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孙子今年六岁了,一入秋就该进学校了,这孩子身体挺好的就是不爱吃饭,更不爱吃鱼,这一点老人有些生气,祖祖辈辈都是打鱼的,不爱吃鱼怎么行?那些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能活下来还不是全靠这江里的鱼?

老伴把孩子放下来,孩子就又跑到院子里玩去了。老伴和自己同岁,前些年也和自己出去打鱼,长年累月地在江上漂,后来腿就受了风湿,走路一瘸一拐的,儿子长大后她就再也没去过江面上,在家里用鱼皮做起了画和小首饰卖给游客当纪念品,时常一弄就弄到半夜,一针一针地缝制,眼睛都累坏了,也赚不到多少钱,孙子出生后她就不怎么做了,只是偶尔闲来无事弄几个给孙子玩,可孙子有点嫌弃那上面的腥味,自然不比装上电池的玩具枪好玩。但村子里还是有很多人在做鱼皮制品的,只不过他们都聪明了很多,不再一针一线地缝制,大多都是用万能胶水制作,方便快捷了太多,价钱倒是上去了,有时一幅画竟敢开口要到上千块钱。

老伴当年和自己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虽说是包办的,可毕竟村子就那么大一点,之前也都见过面的,结婚那时是冬天,她穿着红棉袄棉裤,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坐着雪橇就来了。拜堂后老人要吃猪头,她要吃猪尾巴,那猪尾巴应该很难吃,她吃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就像害怕要呕出来似的,吃过猪头猪尾就表示她往后的一辈子都要跟着他了,凡事都要他打头。现在看来她这一辈子做得很好,什么事都随着他,生气了也不和他吵架,他心里挺感谢她的,但他不会说出来,说出来就变了味道了。

儿子结婚时就不一样了,没怎么遵循老习俗,儿媳也不肯坐着雪橇就来,虽没几步远的路程,儿媳却偏要弄一台轿车,没法子,就得依着人家,谁叫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这样呢?当然儿子和儿媳也没吃猪头猪尾,儿媳自然也总会和儿子吵架,这可不是说儿媳的不好,只是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像这原本用桨划的渔船现在烧起柴油了,嗒嗒嗒的虽然省了力气可再也安静不下来了。

老人喝了一口酒,粗糙的脸颊开始活泛起来,老伴坐在他对面也端着饭碗吃饭,儿媳说自己吃过了,到院子里乘凉去了。

“要不雇个帮手吧,看你累的,身子挺不住。”老伴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

“用不着,现在那些年轻人,打一天鱼要一百块,用不起。”老人吃了一个野菜馅的饺子,苦得直咧嘴。

“今天在后山挖的野菜,新鲜的就是苦。”老伴说着自己也吃了一个,“一百也得用啊,要不然你的身子就垮了,我还不知道你?”

“我说不用就不用!”老人语气重了些,又喝了一口酒,老伴便不搭话了,院子里却有了动静,隔着两户人家的妇女带着自己未成年的儿子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两瓶酒,挺喜庆的包装。

“孝敬您老的。”妇女把酒往桌子上一放,挤出一堆笑容。

老伴急忙站起身,“这是干什么?”

“有事就说吧。”老人头也不抬。

“其实也没啥事。”妇女还是迟疑了一下,“就是想让这孩子和您学打鱼。”

“嗯?”老人有些意外地抬起头看了看妇女又把目光挪到少年身上,少年身体干巴巴的,还没长开的样子,头发倒是挺长的。他看着少年,少年也直勾勾地看着他。

“你想学打鱼?”老人问道。

“不想,但是我妈硬是要我学……”少年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母亲打了一下,“不学打鱼你想学什么?”妇女没好气地说道,随之又换了一副慈母的面孔对老人道,“这孩子上学学不好,硬是不去上课了,整天就是胡混,泡在网吧里,再这么下去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