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太弱的人是危险的(第2/4页)

郭嵩焘经过这么一场风波,算是被慈禧太后保下了。至于刘锡鸿呢,他本是贫家子,无产无业,这次被打回原形,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一个人孤零零地病死在小黑屋里。

刘锡鸿活了一辈子,就郭嵩焘拿他当朋友,他却突然反咬郭嵩焘一口,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可他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呢?

没人知道。

(04)

我有个兄弟,姓卢,仪表堂堂,为人四海,能力过人,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几年前,他就瞄着董秘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拿下的,那需要绝高的人际技巧,以及含蓄优雅的教养。但是他很有信心,一直处于冲刺中。

两年前,他有个大学时期社团里熟识的学弟,公司破产落魄了,就向他求助。他帮忙把学弟招入公司,怕学弟适应不了大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常带在身边。据他说学弟也很卖力,有什么事交给他,放心。

就这样,到了今年上半年,董事局正准备开会讨论董秘的人选,会前突然把他叫了去,在座的董事们脸色都很凝重,一个劲儿地追问他和学弟的关系,开始他还懵懂,以为学弟惹出了什么麻烦,还不停地替学弟说项遮掩。可问到最后他才知道,学弟找到董事长,把他给举报了。

举报的事由,无非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再就是和几个女同事的关系不清不白,诸如此类。

当时他五雷轰顶,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哪里惹到学弟了,居然背后挨了他这么一刀。所指控的罪名对他并无影响,所谓滥用职权、挪用公款之类,都是有上面许可的。和女同事的关系也容易说清楚,能够在上市公司立足的,哪个没点背景?

只不过,他的董秘算是没戏了。这件事也证明了他还不具备董秘的能力,连这么点识人的眼光都没有,就算爬到这个位置上,也干不长。

倒是学弟惨了。公司公开表扬之后,就把他流放到一线,重体力强挤压,存心折磨他。学弟坚持了一段时间,实在撑不下去只好弃职走脱,降到了此前的落魄水平。

事情早已尘埃落定,影响也基本上消除。但他心里仍然如鲠在喉,想不明白呀,好端端地,学弟为什么要玩这种两败俱伤的游戏呢?

(05)

听朋友讲了他的事情,我也给朋友讲了刘锡鸿与郭嵩焘交恶的故事。

我说,不能确定你遇到的事情,是否和历史上的刘郭之事类同,也许有些很重要的细节,你认为不重要,但实际上主导了你学弟的行为。我们只能假定你的描述如实,那么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两起事件,有着相同的人际关系格局。

什么叫人际关系格局呢?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定位。人性是隐秘的,但又是共通的。一旦人际关系格局相同,就会受共同的人性规律所主导——历史上,几乎每个留名于史的人物,都有通过人际关系格局推演事件进程的能力。没这个能力,你远在天边的一个小官吏,凭什么一道奏折,就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是做不了大臣的,最多只是个小官员。

大臣之大,大就大在这里。

现在也一样,不好拿个董秘比之于古代的大臣,但古之大臣和上市公司的董秘,职能是相通的。不是要求你英明神武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就是个摆布人际关系,让职场或官场的人际格局,呈现有序运行。一旦发现人际关系格局有隐患,立即着手加以消除。没有这个能力,只想揣摩董事长的心思,是做不了董秘的。否则,就算你做上了,也会面临着四面起火处处麻烦的局面。换个懂得理顺人际格局的人来,他就会平平安安,清闲无比地过舒坦日子。

就拿晚清刘锡鸿与郭嵩焘的事件来说,历史学家为什么一头雾水,弄不明白刘锡鸿为何向郭嵩焘发难?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在明面上,而是在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