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年代文里的幺儿(九)(第4/4页)

邵瑜也得感谢乡亲们不看报纸,若是知道来的是大领导,恐怕会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后生仔有办法,煮了许多茶叶蛋,香气太霸道了。”老人笑着说道。

邵瑜舀了茶叶蛋出来,切好,在上面插好牙签,用竹根做的小托盘装着,递了过去,有乡亲们帮忙,这一行人都尝到了这一口。

老人吃了一口,便愣住了。

“方老,可是不和胃口?”郑书记问道。

方老摇了摇头,说道:“很像小时候阿妈做的味道。”

邵瑜的茶叶蛋倒是勾起了方老的不少回忆,幼时丧母,战火纷飞的年代,几经周转下南洋,而后又去了港城,如今发达了想要报效祖国,这才有了此次省城之行。

“后生仔,你这茶叶蛋是怎么做的,可以说说吗?”方老问道。

方老发达之后,请了不少厨子,但几乎没有一个能做出他妈妈的味道,万没想到,会是这次返乡,吃到了相似的味道。

茶叶蛋的起源很难说清楚,甚至各地都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曾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但建国之后,私营改国营,外面没有私人的小摊贩,再加上物资匮乏,这样的一个小吃,差点消失在两代人的记忆里。

听了邵瑜的方子,方老又看向一旁茶盒里装着的茶叶,说道:“也许阿妈的茶叶蛋,需要用故乡的茶叶才能煮出来。”

这事情的走向倒是有点出乎邵瑜的意料,他从展会人员那里打听到今天会有一个重量级的港商过来,他想的是多卖一些绣品给这位港商。

毕竟港城那边,绣品还是紧俏货,但目前,这位港商的注意力却全都被茶叶蛋给吸引过去了。

邵瑜还在想着如何补救呢,邵老娘已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的怼了上来。

“客人,我们的其他产品也是很好的,你可以一边吃茶叶蛋,一边喝茶,顺便还可以看看我们的竹编工艺品,这些竹编都是由从山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竹子打磨制成,每一根竹篾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匠人细细分片而成……”邵老娘经过了两天的磨练,她又丝毫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便开始侃侃而谈。

有邵老娘带头,其他的乡亲们,也拿着自己的产品开始介绍起来,邵瑜看着自己的队友在超常发挥,这些特殊的客人没有出声反对,他便十分心安理得的当一个煮茶小弟。

方老原本都在看茶叶,见了那些绣工精湛的绣品,顿时眼前一亮,白兰公社的人说了几句普通话,就不自觉的开始带上了乡音,邵瑜在一旁见缝插针的帮着翻译几句,两边倒也算是交流愉快。

这些绣品主要是白兰公社的人介绍,但真要讲价,还得邵瑜出马。

方老笑了笑,看着邵瑜的眼神中满是欣赏,问道:“小伙子这么会做生意,有没有兴趣来港城发展?”

“方老好意,晚辈本不该拒绝,只是家在这里,故土难离啊。”

听邵瑜这般说,郑书记便在一旁笑着说道:“如今国家正处在发展期,正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来发光发热,方老可不好跟国家抢人啊。”

方老点点头,说道:“是我见着好菜就想往篮子里搂,只是这样的好苗子,窝在这样的小地方,有些可惜了。”

邵瑜在一旁说道:“只要能为国家出力,待在哪里都不可惜。”

“好!好一个为国家出力!”郑书记大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