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豆蔻香·改朝换代(第3/5页)

他,若如旁人传得这般神乎其神,一定能让整个宣城化险为夷的吧。

而九爷,蛰伏多年,若真志在皇位,无论如何也一定不会放过申王造反这个机会的。

不过隐隐的,六娘子总觉得整件事都有些不对劲儿。纵使现在大周是幼帝在位朝臣专权,可不管怎么说,台面上还是有个皇上在的,不论大小,他都是一国之君。所以,不管是申王还是九爷,只要在这个时候动一动抢龙椅的念头,那都是谋反,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株连九族,永世不得翻身的。

纵观前朝帝王史,但凡谋反夺位的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最有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最后都是惨死的。对于这整件事情的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只留了一句“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的痛笔。

想到这里,六娘子不禁打了个寒战,她忽然觉得,赵老太爷是聪明人,聪明人只看得上聪明人,若是众人口中的九爷是个急功近利的,那自己的外祖父一定不会愿意由野进朝二度出山的。可如果九爷真的这么运筹帷幄,那他也绝对不会如此明晃晃地打着一个造反的旗号来和申王抢王位的。

那么……他如果利用申王的这次谋反,旗号便会由“造反”变成了“清君侧”!而九爷到底如何算得出申王这次造反是个机会呢?看着陆老爷的姿态,他虽口口声声说皇宫里很乱,可远哥儿和致哥儿还能毫发无伤地回来。再看看赵老太爷,一把年纪地折腾在皇宫,若是他这把老骨头朝夕不保的话,自己前两日去赵府,从外祖母的口中也能多少听出些眉目的。可眼下,申王的叛军蛰伏在皇城,但整个皇城还能如此的太平安闲,连个宵禁令都没有,若这是叛军造反的前奏,那未免也太安静了些……

六娘子想到这里,看了一眼惴惴不安的七娘子,脑海里顿时划过一道火花,当下便紧紧地握住了七娘子的手,整个人都莫名地激动了起来。

莫非……九王爷是请申王入瓮!

后面的事儿发生得有些出人意料地快。

第三日,沈聿白率精兵三万破城而入!大营扎寨铜雀门前,其中一万精兵留街搜人,铲除余孽叛党,其余两万则全部随帅将直闯皇宫。

当日城头有护城兵亲眼目睹三万精兵入城的盛况,称其:骁骑凛凛军飒如风,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沈爷亲帅,九王爷如虎添翼。第四日,西宫联手九王爷,封阁老俯首称臣,三力联合,一举歼灭申王叛军,申王被活擒,八王爷靖王在太和殿当场被乱箭射死。直到那一刻,皇宫里的人才彻底明白,原来靖王一直都是申王在宫里的眼线,靖王和申王本想联合东宫仁孝皇太后来个里应外合的,谁知竟大意中了九王爷的计。

第五日,仁孝皇太后在东宫正殿悬梁自缢。

第六日,幼帝退位让贤,封阁老辞官让权,新诏随出,承九王爷为大统之君,九王爷李晋顺利继位。

次月,肃宫完毕,新帝谕诏:改年号为明承,兹定来年为明承元年,宜谨始于承祧,用涣恩而及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先朝之治,必循五圣之谋,思祗率于旧章,用答扬于先训,尚赖中外列辟,左右忠贤,文武合虑,以辅予治,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其实九爷,哦,不对,是明承帝登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松了一口气的事儿,这其中包括十五皇子,也包括前西宫的那位仁贤皇太后。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无论是对十五皇子还是对仁贤皇太后来说,那把龙椅还是太大太重了一些。

且先不谈治国富民,就先说权臣叛军。当时十五皇子等于是半道捡了件龙袍来穿,他被封为太子,被众人推上皇位,首要解决的就是两件事,或者可以说是两个人——权臣封习和叛军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