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致爱丽丝(第2/5页)

*

《以父之名》在9月底正式发售。

奥斯汀与费列罗出版社的铺货渠道这几年做的很好,英国本土4个地区、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飞地,全都铺到了。因为运输的问题,英国本土最先上市,其后是欧洲几个海外领地、亚洲殖民地,百慕大群岛、上加拿大等。

《以父之名》十分巧妙的将宗教、神秘主义、秘密社团、逻辑与演绎推理、复仇和爱情结合起来,元素看似多而不乱,故事紧张刺激,情节十分曲折,引人入胜。

人们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故事性极强元素丰富的小说,尤其是带有宗教元素,人们成长在圣经故事中,生活在宗教环境下,对有关宗教的故事很感兴趣,尤其写的这么惊心动魄,让人只想在拿到书后里连夜看完。

爱丽丝给安娜表姐和克莱尔念书,就连安娜表姐这种对什么事情都不太感兴趣的人,都想赶紧知道故事的后续,还很认真的跟爱丽丝和克莱尔分析剧情和人物。

她认为玛利亚娜太聪明了一点,在男人面前也过于聪明。这可能会让男人觉得她有点——不太温柔?或者说,太“另类”。

“可为什么女孩就必须要‘温柔’呢?而且,聪明与温柔并不是对立的,男人要是害怕女人会太聪明,岂不是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法那么聪明?”

逻辑没毛病。

“可这样她会很吃亏,男人们宁肯去娶一位温顺听话的小姐。快告诉我,那位韦斯顿先生是不是爱上了玛利亚娜?”

“不行,你得等我慢慢念,我不能这么快就告诉你。”

“我喜欢韦斯顿先生,他看起来是个好人,还是个聪明人,他能帮助玛利亚娜。”

克莱尔忙说:“我也喜欢韦斯顿先生,他真的很好。”

克莱尔15岁了,也到了憧憬爱情的年纪。她是个乖巧的孩子,也是在贝克尔夫人那儿接受的淑女教育,养母安娜对她跟亲生女儿并没有分别,她自己也知道。爱丽丝就觉得克莱尔是那种母亲都想要的完美的女儿,懂事又听话,学什么都很努力,她唯一庆幸的就是奥斯汀太太见安娜表姐的机会不对,不然准会用克莱尔来数落她,气恼她不够听话顺从。

等到小说上市后,一些评论杂志和报纸上的书评都开始讨论这本信息量很大的小说。一些书评认为这是自哥特小说之后兴起的另一个流派,但对作者要求很高,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宗教知识、秘密社团知识——虽然这个没人知道真伪、还要有流畅的剧情安排能力,小说本身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已经臻于完美,是目前为止Alice Leigh最好的一部作品。

另一些书评认为小说中对共济会的描写太荒唐而匪夷所思,共济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社团,很多知名人士都是共济会成员,包括已故的牛顿爵士、哥白尼、欧洲各国的一些王室成员等;罗马天主教廷拒绝承认共济会是一个宗教派别,斥之为“非正统”。但作者处理的很巧妙,没有否定共济会,也没有赞美共济会,基本保持中立,于是共济会成员没有人激烈的反对这本小说。

至于罗马教廷,英国人并不在乎。

《以父之名》的销量很不错,一个月就卖出将近3000本,定价稍贵,28先令。现在1英镑是24先令。

但这还比不上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销量。

这本诗集没有《以父之名》字数多,页码也少,但定价居然高达30先令,因为里面插入了多幅插画,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同样是先做广告,预订不算多,只有100多本,但12月初正式发售后,前3天的销量竟然有1000本之多。

一时间,伦敦纸贵,上流社会的绅士们人人都在说《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第一次用“Lord Byron”的真名出版的作品,之前那本稚嫩的写满了小黄诗的诗集被收回,1809年出版的《英格兰吟游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是匿名,但后来被人认为是拜伦写的,因此被骂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