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6/10页)

提问步步紧逼,台下上千名观众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张德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地越发紧张起来。

提问者当中有的是川坝乡拥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村干部,有的人早有准备,小本本上写了一条又一条。由于时间的限制,许多人都没来得及提问。

就在张老师准备离开演讲台时,他说:“二十四节气是不是‘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尽管台下发出一阵掌声,但是,主持人却说:“你太紧张了!”

第一天下来,张德义垂头丧气,饭也吃不下,家人劝他也不搭理,只是一个人生闷气。“大学毕业,当了那么多年老师,还从没受过这种窝囊气!”

“二十四节气我背得滚瓜烂熟,一夜紧张没睡好觉,一上台看着那么多人,就想不起来了。”

的确,自从报了名,张老师不仅找来了一大堆农村方面的书籍,没日没夜地“恶补”,还专门和一些老农民仔细交谈过,并且走遍了十多个村搞调查,谁想到头一仗就打得一败涂地!

晚饭后,乡中学的那些同事,支持他竞选的老师们都来到张老师家。大家不断给他鼓劲,打气,都说在将近二十场的竞争中这只不过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只要以后调整好了一定没问题。

是啊!张德义一想,这只是一场马拉松的开始,在未来的十天内,他们将要进行十九次演讲答辩,每次内容还得因地制定,不得雷同。

而对于乔志明来说,他从副乡长到乡长,前后干了七八年,在这样的场合自然是十分老道而且得心应手。第一天的答辩,使他进一步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第二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川坝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上热闹非凡,四村八社的乡民们纷纷向十字街口走来。就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停了一辆农用车,车厢上搭了一排桌子,铺上床单,四周的电线杆上、树上架起了音箱和喇叭。一看就知道是临时演讲台。

三位未来的乡长又在这全乡最热闹的地方摆起了擂台。

高音喇叭一响,赶集的群众纷纷涌了过来,一排又一排,人山人海,把临时演讲台挤得水泄不通。

经过一夜的休整,张德义重新鼓足了信心,发挥他中文系出身的特长,抑扬顿挫地给乡民们带来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开头:

“川坝,这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同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那,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绿树迎风飘扬,一个个企业日新月异,一条条街道平坦而整洁……”

但是,他的激情很快就被农民们的提问给破坏了——

一个老农越众而出,拿起了话筒,大声说:“张老师,你在昨天的会上说,如果乡上的待业青年没有工作,来找你就是了;如果农民们没有钱,跟你到荷花池转一圈就有了。我现在就来找你,你把钱拿给我好吗?”

张德义万万没有想到,这分明是在为难他嘛!一时没了主张,红着脸,当时他的确说过这话,但在自己看来,则是另外一个意思,却没想到还真有人和他较真。

他更加意识到,当个乡长比想象中要难得多。选民们所提问题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农民负担、生猪税收、老人赡养、土地丢荒、学校收费、城镇排污、食品安全、品种改良、水利修缮……

可以说,每一场竞选答题都是一次全面的考试,稍有闪失,当面受窘不说,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最后的选票。

其实,选民们并不是为难他们,他们所提的问题都是农民们平时的切肤之痛。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是看到城里人的生活,看到周围农村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了,他们能不向往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