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吃什么(第2/4页)

大航海时代拯救了全欧洲人的舌头与肠胃:欧洲人见着火鸡、巧克力、咖啡、土豆、西红柿、四季豆、玉米时,一定感激涕零,觉得造物主终于恩宠他们了。17世纪,法国厨子把一切蔬菜都当作宝物,除了土豆——直到1772年之前,法国人都把土豆拿来喂猪,并且觉得英国人吃土豆简直是把自己跟猪混为一谈。也是在17世纪,法国人开始正经吃餐后水果了,虽然新鲜水果难得,有时只得用蜜饯代替,但至少法国餐里有了“餐后甜一甜嘴”的概念。

18世纪,人类物质稍微丰足了些,贵族们逮了机会,舍命吃肉蛋奶,于是在18世纪,香槟、鲜奶油和蛋黄酱都入了法国菜谱,后来这些习俗也流到了英国——虽然英法常年打仗,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贵族也以讲法语、吃法式菜为荣了。结果就是,伟大的威灵顿公爵,在他老人家胃口不那么好的日子里,早饭只吃两只鸽子、三块牛排、3/4瓶莫泽尔葡萄酒、一瓶香槟,其他面包和茴香酒等再说。坏处呢?嗯,如富凯、孔岱亲王这样的法国大佬,吃饱喝足了肉蛋奶,一个个晚年被痛风所苦。于是在18世纪末,法国厨子先于欧洲各国,第一个提出了“也许吃太多肉不太好”的健康饮食概念。

一个传奇故事:17世纪时,法国贵妇玛丽·德·塞维涅给女儿写信说了件事:“这是顿很好的晚餐,大家散步、打牌、打猎,到处都是水仙花的芳香,到处都如魔法般美妙。”——但这信背后,有段血淋淋的故事:前一天是周四,孔岱亲王家的厨子弗朗索瓦·瓦泰勒安排饮宴,以应付国王路易十四的来访。当晚烟花喷泉、尽幻极夜,大家都满意,唯独瓦泰勒很紧张。他发现不请自来的客人太多了,第二天恰是星期五,罗马天主教规矩要吃海鲜,瓦泰勒听人不断报告说海鲜数量不足,紧张到接近崩溃,久等海鲜不至,终于回到房间去,举剑自尽了。他刚死不久,海鲜便送到,路易十四都觉得遗憾:“他心中自有他要捍卫的荣誉。”当然,也就是路易十四朝,弗朗索瓦·皮耶尔这位厨子编出了《法国厨师》这本书,五年内加印十二次,开始了烹饪书籍在欧洲的畅销。自那以后,法国饮食才渐成体系:减少东方调味品,大量用自制调味汁,果酱和果冻的出现……都是一个厨子灵机一动,编了书的缘故。妙在为了营销这书,皮耶尔还借了半世纪前亨利四世传奇厨子拉瓦赫内的名字,吹说是他老人家的独门秘籍呢。

真正让法国餐饮业腾飞的契机,非常的妖异。1789年法国闹大革命,轰轰烈烈折腾了近三十年。这期间,贵族倒台,国王斩首,拿破仑呼风唤雨,你方唱罢我登场,轰轰烈烈。大时代风起云涌之时,伟大的厨子怎么办呢?主人倒台了,贵族没有了,厨子们就出门,去开饭店了——这是欧洲大陆第一批主厨饭店的出现。实际上,当时的名厨安托内·鲍威耶,还开了欧洲大陆第一家面包房。

19世纪,先是出了一批美食评论家,划拉出了一堆作品,比如布里亚·萨瓦兰先生的《厨房里的哲学家》,比如大仲马——他可不止写小说——搞出来的《美食词典》。夏尔·蒙瑟雷先生创办了法国第一份美食报纸。19世纪新出现的中产阶级,把这些读物和报纸一股脑儿消化了,学全了,去巴黎街头各类新开的餐厅里颐指气使。恰好1822年前后,巴黎开始大规模建造玻璃和钢铁的拱廊,设置百叶窗,逛街购物环境大为改良。餐厅老板们也聪明,巴黎遍地都是艺术家,抓一把来,请他们给设计菜单,用秀雅字体、美丽纹饰,让食客们有情绪——美国人则要晚半个世纪,才开始满纽约抓年轻姑娘,给餐厅菜单打字呢。

这里的问题是,法国人开始改善他们上菜的方式了。先前的传统法式上菜法,是所有菜一口气摆满桌子,不管好不好吃,看都看饱了;19世纪前半叶,法国开始有贵族用俄式上菜法:一道菜一道菜,头盘、主菜、甜点,慢悠悠地来。这就显得有品位有次第,不再是宫廷女画家勒布兰德的说法,“大家把脸沉没在满桌吃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