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崇焕的业绩与精神(第3/5页)

袁崇焕吸取了前几次城门失守的教训,把城门关上守城,城外的老百姓也不让入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叫阵,袁崇焕就是不出城,依靠坚固的城池,军民联防(他派人到巷口调查看是否有奸细,往城墙上送饭、弹药、水),死守固守拼命守。守城时袁崇焕让士兵们在城上向下滚木头、石头,放箭。努尔哈赤挖城,袁崇焕用被子、绳子包着炸药放到下面去炸。袁崇焕还使用“红夷大炮”守城,“红夷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努尔哈赤的军队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袁崇焕就靠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把仗打赢了。只有宁远没有努尔哈赤内应的奸细,没有夺门之叛徒。努尔哈赤从起兵到宁远之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败在袁崇焕的手下,那年努尔哈赤六十八岁,袁崇焕四十三岁。努尔哈赤受伤、生气,当年8月11日就死了。袁崇焕用西洋大炮守城,取得宁远大捷。明朝这个时候朝廷欢欣雀跃,论功请赏,魏忠贤头等功,赏袁崇焕三千两银子。

皇太极继位,又率大军进攻,结果宁、锦大捷,袁崇焕又胜了。

第三,“勇”

一个人很难做到勇,从政、经商、治学、统兵,都需要勇敢的“勇”字,袁崇焕突出的一点就是“勇”。

袁崇焕去离山海关四十里的地方办事,一个人走夜路,大概走了五个小时。当时荒无人烟、野兽出没、遍地荆棘,守城的将士无不惊讶、称赞——他胆子太大了。

王在进说锦州、宁远都守不住了,就守山海关吧,想在山海关城外八里的地方再修一座城,用那座城来保卫山海关这座城。袁崇焕不同意,说不行,敌人打到那座城山海关这座城也完了。袁崇焕是个小官,王在进是个二品官,王在进不听袁崇焕的意见。一般的人就算了,但袁崇焕有责任心,正式写了封信给当朝宰相,讲自己的意见,见没有回信又写了第二封信。宰相不能判断是袁崇焕的意见正确还是王在进的意见正确,他给孙承宗写信,孙承宗是当时的大学士、天启皇帝的老师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说:“我亲自去调查一下,看谁的意见正确。”他去到山海关看了形势,觉得袁崇焕的意见对,应当在宁远修城。宁远北面是两座山,骑兵从沈阳过来必须通过山口,山口宽约一百米,过了山口修一座城把山口挡住。孙承宗大学士是一品,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诚心诚意和王在进谈了七天七夜,王在进还是不接受。孙承宗就回朝和宰相说了,给天启皇帝上课时和皇帝说了,王在进不可重用,皇帝把王在进调到南京。谁也不愿意去宁远,皇帝派孙承宗去了。越级上告是官场的大忌,袁崇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孙承宗后来给免官,那时朝廷很黑暗,正直的官员待不住。天启皇帝过生日,孙承宗想在给皇帝祝寿时向皇帝汇报前方的情况,求皇帝的支持。魏忠贤以为孙承宗要清除皇帝旁边的奸臣,先向天启皇帝汇报不许孙承宗进城,紫禁城的城门都关了,又打开城门加急到朝阳门外把孙承宗截住,说“你再前进一步就杀头”,孙承宗没有办法就回了山海关。后来孙承宗被免职,清军打过去的时候,孙承宗全家48口殉难。

高缔要撤兵,袁崇焕不同意。高缔说:“如果袁崇焕不撤,就让其他人撤。”袁崇焕说一个人要躺在宁远的孤城里,独挡努尔哈赤的侵入。袁崇焕一万人阻挡努尔哈赤号称十三万人的进攻,袁崇焕说死也要死在宁远。

明朝派养马、打梆子、传膳的太监做山海关总监,做辽东军区驻宁远、锦州等地的钦差。

太监在宫里没有文化,没打过仗,更不会用火枪火炮,袁崇焕不同意,要求撤掉。当时魏忠贤当权,魏忠贤派太监去看着他。崇祯皇帝又派了一个太监在北京监军,李自成打北京之前太监先投降了。袁崇焕提出要撤这些太监,这需要勇气,敢对皇帝说“不”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