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第2/5页)

彤语很可爱,机灵又活泼,来到元春身边,时常会跟元春说一些外面的事。她说宫里的生活极好,吃的饱,穿的暖,还说她身上宫女装的料子,比她们家胡同里邻家姐姐的嫁衣还要好。

彤语会告诉元春很多普通百姓人家的事,两枚铜子就可以买块豆腐,三文钱可以买两个鸡蛋。在家里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生辰时能吃到一个鸡蛋。听说吃过双黄鸡蛋的人一年都极幸运……

生活幸福与否这事,如果想不开,那就对比一下,一对比你就幸福了。

反正自彤语来了元春身边,元春的日子仿佛就没有那么难熬了。

后来彤语成了元春宫里的大宫女,全天都跟在元春身边。元春待彤语竟不想是待宫女,更像是对自己的女儿。

琴棋书画,古琴琵琶。诗词女红,为人处事等等曾经她用心学过的东西她都一点一点的教给彤语。

就连吃穿用度,也是将自己本就不多的份例均出一份给彤语。

元春很宠彤语,若不是知道她没坏心,还以为她想要原地再打造一个绯歌出来呢。

娇养的宫女和当差的宫女在气度上就不一样,被曾经的才女用心教养出来的宫女就更出众了。

彤语知道元春在宫里的地位,她也知道她们只能老老实实才能活下去,再加上她本性极好,到是不曾因着元春的疼宠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分寸。

因彤语懂事又体贴,也让元春更疼她。而一旁的抱琴也是将彤语这个突然出现在她们跟前,让她们主仆的生活不再如一潭死水的小宫女极有好感,多方照顾。

估计也是一腔母爱都倾泻在这里了。

主仆相依为命多年,彤语也一天天的长大了。看着自己注入了不少心血教养出来的姑娘,元春和抱琴开始想着彤语的将来了。

总不能跟着她们一样在宫里蹉跎了岁月年华,不过若是放她出宫,彤语已经家中没有长辈了,让她出去,岂不是更加无依无靠。

“前年老爷致仕了,如今管了族学。太太又上了年纪,家里的事都是珠大奶奶管着。送到咱们府上……”想到贾兰兄弟几人都到了年纪,抱琴这话又顿住了,“奴婢听说三姑娘的生意做的极大,不如请三姑娘照扶一下?”

虽居深宫,但宫外的消息也时常传进来,惜春到底暴没暴毙,元春懒得说什么了。迎春的夫婿如今在两广,京城这边,除了探春时常在京,姐妹们便没谁在京城了。

早年她进宫前,并没有修下什么好,此时也不敢将她当闺女养大的彤语拜托给贾琏俩口子。自己家吧,她的那位长嫂也不似那种心里不藏奸的磊落人。

“若是宝玉成家了……罢了,托人给三妹妹递个消息吧,好歹我们也是亲姐妹。”哪怕她过继出去了。

抱琴点头,自是记在心里不提。看了一眼元春,仍是提起了宝玉。

“再没想到宝二爷竟然会跟着东府的敬大老爷一处修道。”一路从秀才考到二榜进士,谁成想,前脚放榜这位后脚就拜别了父母去城外家庙跟着贾敬修仙问道去了。

贾环和贾兰几个春闱都落榜了,只宝玉榜上有名。然而贾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进士,竟然又修仙问道不理世事了,你说这气不气人。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最后仍是随了宝玉的愿,可宝玉随心意了,旁人的日子却愁死了。

有人说贾家不能出进士,因为一出进士就会出家。

这种话一听就是无稽之谈,可架不住就有人信了。

当然,有人是真的信了,有人是假的信了。

王夫人的儿子出家,赵姨娘的儿子也没别想考进士了。于是王夫人相信了,不叫贾政唯一的儿子考进士。

赵姨娘半信半疑,不过自家儿子不能考进士,她也不会看着旁人考。这位直接将贾珠那一房的哥儿都拖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