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4/15页)

各个管区主任一声不吭冒雨出去了。

“走,李书记,我和你到河东看看。”荆兆明拉着我上了他的桑塔纳2000。松堡桥大水早已漫过,我们驱车直奔前,走故县桥去河东。故县桥是一坐由十个桥墩组成的长桥,白天如一条白练横跨胶河,自建桥以来未遇特大洪水。自桥面往下看,滚滚洪水,如脱缰野马,奔驰而下。“妈啊!”从小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感觉水能连人带车一起冲下去。

沿着胶河一边的机耕路,大批的老百姓拖儿带女,牵牲挎包,已经开始转移。这些主要是大村和何家村的村民。雨中,一些耕牛硬是不走,急得村民在路上挤成一个疙瘩,道路泥泞,雨水稀泥和在一起,人仰马翻,丑态百出。

“老周,别让村民牵着些牲口,这怎么走?这么大的水,人都顾不上了,还管牲畜!”我下了车,看见大村支部书记周德江在指挥人群撤退。

“李书记,他们这样能出来就不错了。你进村看看,还有一些大骂就是不走,老方正在那里做工作。”周德江擦了擦雨水打湿的眼睛。我下意识地摘下眼镜,这样的雨,还不如不带看得清楚。

“老大爷,你快走吧!俺求你了,你不走,我就有责任啊!洪水已经把你们村西大坝冲开了,你看院子里都没膝盖了,大爷,走吧!”方家珍在苦苦哀求一位70多岁的老人。

“闺女,这不怨你。你放心!洪水淹不着我。我活这么大了,还没见洪水把我们村淹了,我看啊,这是多年没发水,一时排不出去,不一会儿就泄了。你看,这雨不越来越小了吗?我就不信这水能把我老头子淹死。水再涨,我就到房顶上去,死我也不走。”老人说。

“李书记,村里还有不少观望的,收拾倒是收拾好了,就是不走。”老方看我来了说。

“折腾啥?下这么大的雨,你们让我们拖家带口上哪转移?这房子好好的,又不是现在就泡倒了。你们走吧,别管那么多闲事。淹死又不怨你们。”一个中年人站在家里的一个磨盘上说。

“李书记来了,你好!”迎面走来派出所的一个干警,“唉!这人一走,就有人跑进人家家里去搬电视,现在又不能带到派出所里,你说怎么办?”干警老葛说。

“王书记呢?你找王书记问一下怎么办?”我说。

我出村到村西一看,“妈呀!”一片汪洋大海。大村都淹到这程度,小河崖就更够呛了。小河崖村紧靠胶河,背倚白羊山,村西是和姚家村相连的大桥。

“老范,小河崖怎么样?”范瑾勇领着5人一组进驻了小河崖。

“李书记,不行了,我们这里想出也出不去了,四面全是洪水。我们现在正组织村民向白羊山制高点转移,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出去,我们正挨家挨户做工作。哎!拉我一把。”我听见范瑾勇尖叫一声,“没事,李书记,刚才一脚进了一个洼地。”

“荆镇长,我们俩去小河崖看看吧,那边水情最严重。”我说。

“行,可车是没法走了,我们只有游过去了。”荆兆明说,“我和郑书记说一声。”

“行,你们去看看吧!一定要小心!”郑务聚在那边说。

我们俩脱掉靴子,沿着机耕路慢慢地趟水前行。越走越深,水越流越急,冲得有点站不住。离小河崖还有三公里远,走了大约500米,荆兆明说:“不行,算了吧,李书记,不去了,这样去不了,弄不好路上就送死了。”我们只得原路返回党委。

晚上十点,雨停了,胶河水位却没降,上游的王吴水库在泄洪。每一个机关干部不敢松懈,坚守岗位,观察水情。礼堂里转移来的老百姓娘哭儿叫,好不热闹。高敬纲从里面挑了几个妇女帮着伙房蒸馒头烧水。

“郑书记,坏了,小河崖大桥鼓(决堤)了。雨虽停了,水慢慢地泡透河边沙地,把桥西岸拉开了一个5米多宽的口子,口子正在急剧扩大。”晚上十二点,姚玉伟打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