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4/8页)

团长李文月没有食言,过后找了老鸨,塞了几块大洋,让老曹鬼把那窑姐领回家去了。

国民党在这边连着拔了几个炮楼,不疼不痒的倒也没和鬼子有大的正面交锋。同时,安丘东面八路军独立营也遥相呼应,拔炮楼,除汉奸,搞得鬼子不安宁。

1941年11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第17、21、3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5、6、7、10旅团主力以及第36师团,独立混成第3、4、9旅团各一部,并配属航空兵、坦克部队及若干伪军部队,共约10万余人,由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分三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企图消灭该区八路军和鲁苏战区部队。

1943年1月18日,经过日军的长期策动,鲁苏战区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叛国投敌,鲁苏战区元气大伤,山东战局日趋严峻。

为对付鬼子大扫荡,大爷也离开乡政府,正式跟着部队开往夏坡东南城顶山驻防。

城顶山原名齐城山,因其顶有齐长城而名,海拔429米。又因山腰有公冶长书院,亦称书院山。2500多年前的齐长城遗址依稀可辨,城门、垛口、炮台、掩体列列分明。相传这里还是太平天国当年北上的一处根据地。洪秀全当年在天京分封诸王后,北王韦昌辉曾驻守此山,指挥将士北上天津。在城顶山东部一处开阔的平坦地,有一东西宽近40米、南北长60多米的城池遗址,目前城墙完整,高处近3米,当地人称“东瓮城”。里面的间壁、隔断清晰可辨,据说是当时太平军驻守时的指挥部。南门前的开阔地为操练兵马的地方。西围子东门外山涧嶙石中有一泉,刻有“清水泉饮马池”六个大字,据传是太平军用来饮马的地方。

城顶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别丈崖,是城顶山的制高点,地势险峻,怪石突兀。相传,这是樊王之女对情人死守贞节、跳崖自尽的地方,故称别丈崖。

大爷在部队入编为51军113师。113师依托齐长城墙基加高、加固、加厚。山上战壕不好挖,有的地方工兵铲下去直冒火星,只好凭山岭的自然地势,进度很慢。

大爷也在低头挖,连长李光鹏光着膀子踢了他一脚。他是夏坡李家沟的。“快挖,挖的越深越好!这时多出汗,一会儿少流血。”

2月17日,日军驻胶济铁路沿线的独立混成第5、6旅团及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并配属吴化文伪军,共计2.5万余人,在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指挥下,四面合围,向城顶山发动了拉网式大扫荡,企图消灭鲁苏战区主力113师。

两架零式战斗机在城顶山上盘旋几圈后飞去。

防御战就是不好打。大爷趴在战壕里,中正式枪握在手中,三尺多长,枪型线条流畅。乌黑锃亮的枪管,显得镇定而冷峻。细腻光润的胡桃木枪身,摸上去手感舒适。但他心中不免恐慌,除了那次夜袭,这是第一次和鬼子正面交锋。而那次夜袭他又感到确实不过瘾。

土桥几个月来撵兔子一样到处找目标,眼红的像吃了日本死孩子肉,可遇到的不是小股的独立团、自卫队,就是逃难的老百姓。这回他像一只长时间没发泄性欲的野兽,山炮、迫击炮瞄准了防御工事,一发发炮弹落下来,像闪电,像惊雷,像台风,所到之处,席卷一切,无坚不摧,火光和烟柱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炮弹激起的大大小小的烟团,顷刻间将战壕吞没。空气中弥漫着山炮特有的尖厉哨音,先是“吱——”,然后哨音越来越响,最后像个巨大的铁筛子在筛铁钉一样。炮弹爆炸时溅起的土块儿、石块儿,连续不断地砸在大爷头顶的钢盔上。逼人的气浪持续地在耳中汹涌,同时撞击着胸口,他觉着喘不上气来。连长趴着骂:“他娘的,挖的这工事成了小鬼子的地雷了。”

修的工事大多在地面上,不少战士还没反击就被炸上了天,或被炸起的石块砸伤,唯有齐长城那段防御工事还好。2500多年了,老祖宗还在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