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4/5页)

我亲老爷爷孟斗让效文、效德、效何、效亮几个先凑钱根据戴孝的人数买三丈白布,主要戴孝的人包括子灵老爷爷的儿子效文、效德,我亲老爷爷孟斗的两子效何、效亮和他的六个女儿,效文之子仕光、效德之女文兰,效何之子仕昌、仕途、仕隆及两个女儿,效亮之子仕能、仕德及女儿香臻,其余亲戚、邻居根据近远只用白布裱鞋。同时派邻居街坊根据已经拟好的名单四处去报丧。

孟斗老爷爷又安排大伙把大老爷爷从炕上移置房中门板上,用瓦垫头,头前置一长明灯,一家人悲哭不已。

棺材是早已准备好的,不过是普通的榆木棺材,老爷爷一生节俭,对此生前就不要求。按照风俗,一般摊尸半天到三天不等,但一家人都在了,人就可以“大殓”入棺了。孟斗老爷爷指挥一家人将大老爷爷抬入棺材内,由门板移尸棺内,以黄土、石灰、炭屑、雄黄、衾、褥被、鸡鸣枕、脚炭垫底,再以衣着充实棺内,以防尸体移动,再盖以红被。效文、效德手持铁锤,哭喊着:“爷啊,你躲钉啊!……”

5月7日,效文、效德为子灵老爷爷在屋内守灵,其余则在院内铺上柴草,进行跪拜守灵。

守灵三天期间,远近邻居、亲戚根据自己情况或买上几刀烧纸,或送上人情钱。孟斗老爷爷专门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高老头记写人情账。

门口置一大鼓,凡拜见子灵老爷爷灵位的人一走进大门,便由击鼓手“咚咚”敲着锣鼓(男宾敲鼓,女宾敲锣),拖着幽幽的长音高喊:

“迎接客人喽!”

所有在院内的本家便哭着跪拜迎接拜灵的人。古老的风俗在那时是很虔诚的,大人小孩都要表示出自己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不像现在简化的丧事或请人哭灵。客人进入屋内三拜一叩,徐徐退出。

敬重老爷爷的很多,整个三天,大院香火缭绕,哭声震天。

子灵老爷爷的坟墓选在村北使狗河蜿蜒流经的一块扇形平原上,那里一年四季不旱不涝,为村里上等良田。修坟的是村里最敬重老爷爷的高文三和郑之龙两个窑匠,他们年轻时都得到过老爷爷的指点。按照孟久老爷爷遗嘱,坟墓非常简单,只在墓内挖了两龛,置长明灯两盏,字画一律未放。

晚上,由孟斗老爷爷领着,来到村西的路口,把子灵老爷爷的衣服披在预先扎好的纸马上,送老爷爷的灵魂去向西天。

5月8日是出殡之日,请了夏坡东南庙妙真道士做斋,为老爷爷开路,并致祭文:

呜呼!哀子灵之灵魂兮,叹华露之短暂,观造物之生人兮,赋七尺之昂藏,数修短其有定兮,虽百年如梦黄粱。惟典型之尚在兮,流千载之芬芳。俄骑箕而仙逝兮,共怅少微之掩芒。灵引忝叨于末谊兮,能不恻然而悲伤。惟大人年高而德昭兮,有令名更有令望。自少多才而多艺兮,由资禀之纯良。泼水墨之天地兮,善丹青而流芳。叹狐奔而兔逐,恨狼竞而鸱张!忍辱于倭寇之蹂躏兮,精忠不忘报国。养性情于恬淡兮,看破世态之炎凉。敦孝友而重信义兮,知持身之有方。呜呼!山颓木坏兮,郗觑彷徨。瞻灵帏而兴嗟兮,思道范之难忘。德徽终古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犹有余光。呜呼!罄南山之竹而书无情,决东海之波而流恨难量。君之名,与天地同大;君之德,与日月争光。呜呼痛哉!伏维尚飨。

棺木由八人抬着。参加送丧的人每人手执缠有烧纸的柳木棒,丢着纸钱(俗称“买路钱”)。效文作为老大,理为第一继承人,由一本家兄弟手执陶瓷盆,内装守灵三天来攒下的灵灰,路经村北十字路口时,摔碎陶瓷盆,以示衣钵继承。儿媳亦披麻戴孝,男左女右,拖住棺缆(力绳),俗称“拖丧”;亲友、宾朋戴白送灵于后,徐徐向墓地进发。棺停墓穴旁,先用稻草烧墓穴,谓之“暖井”,棺木放在墓穴后,效文先撒一把土,然后土工填埋,堆成新坟。